旗旗主等满人大员开了一次密会。
密会的详细内容无从得知。
但坊间流言传说有几个关键词:大玉儿和洪承畴、汉臣坐大、以洋制汉……
总而言之,慈禧非但没有否认莫须有之事,反而将其作为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毕竟满人入关两百多载,孝庄功不可没,她大玉儿做的,我杏贞做不得?
这一切……
都是为了我大清啊!
……
苏州,天库前巷,一处簇新的宅子里。
上午八九点,阳光洒在屋檐上,春日江南的空气都透着温润。
北京城中的腥风血雨似乎与这里毫无关系。
今日,这座新宅内堂上挂上了“李府”的匾额。
李府!
看着就喜庆!
李鸿章抚着胡须非常满意。
与一般的电视剧中不同,明清时可不是谁家都能称府的。
具体来说,这大清朝非是王公贝勒,不可称府。
但如今这形势……
请来了戏班子咿咿呀呀唱了几段老家的黄梅调,这新宅入住的仪式就算成了。 就在这时候,周玉山忽然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他抬头见恩主正在李府匾额下抚须微笑,先是愣了愣,接着连忙道:“明公,出大事啦!出天大的事啦!” “我同意!” 李鸿章忽然有失体统地大叫一声。 “啊?明公,您同意啥?”周玉山一头雾水。 “哦……是玉山啊……” 其实老李刚才盯着李府的牌匾,脑海中已经在想未来陈桥兵变,下属劝进他李大帅黄袍加身了。 而劝进的第一号狗腿,正是眼前的周馥周玉山了。 不过这种事他当然不会多说。 李鸿章将刚才激动之下捻断的几根胡须不动声色地丢掉,然后问道,“有什么事吗?怎么如此惊慌?” “明公,大事,天大的事!” 这件事确实太大了,以至于周玉山说话都结巴了,“明公,我们入内详谈!” 见自己这位素来沉稳的幕僚居然如此郑重,李鸿章也严肃了起来。 两人走进书斋,将门合上,周玉山才从袖子取出几张皱巴巴的报纸。 这些报纸不是别的,正是以英文外宣的《大明时报(海外版)》。 李鸿章第一眼,便见到了那洋文报纸的日期。 毕竟他也只看得懂日期。 “嚯,二月份的洋报吗?玉山,你这消息可不灵通啊!” 李鸿章脸上露出微笑。 作为江苏巡抚兼五口通商大臣,老李自认为还是很潮很摩登的。 早在出访“花旗国”之前,他就知道洋人有一种比邸报方便得多的东西,叫做报纸。 去年在上海操练淮军,组建江南机器厂的时候,李鸿章可是雷打不动都要让人去租界上买来洋人的报纸,请邢道台这位通洋大才帮忙口译朗读的。 还真别说,这些个洋人啊,虽然模样古怪,但其实内心和咱中国人是差不多的。 这些报纸上写的,不是英国女皇帝又养了几个面首啦,就是罗刹国王爷强抢民女了,又或者是又有哪个洋和尚忍不住寂寞,偷腥了哪个洋尼姑。 总之啊,这些报纸都格外的接地气。 接地气归接地气,一开始当笑话听听倒也有趣,听多了也乏味腻歪。 所以到了后来,李鸿章也就很少让邢九六去买洋人的报纸来读了。 这段时间,将淮军幕府从上海搬来苏州,李鸿章就更是没有读过洋人的报纸了。 “玉山,邢道台不在苏州,你拿这份洋报与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