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太尉官职,自然是在向杨赐表达,只要他不点头,虽然三公有三人,但其余两位在太医苑这里是过不去的。
书房内都是聪明人,听张奉这般说,自然都明白其中的隐含意思。当下,杨彪便又打哈哈的闲聊起其他话题。
一番聊天下来,张奉才震惊发现,拜入杨氏门墙后,他的人脉关系,拓宽的可不是一星半点,首先他与刘宏关系更亲近了,因为都属于杨赐的学生。
其二,杨赐的其他的学生,也会念在同门之宜,即便不帮助张奉也不会与他对着干了。像弟子王朗、掾属孔融,这些只要张奉不去故意怠慢他们,就必然不会招惹到他们的麻烦。
其三,杨氏家族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人脉,也会为杨赐的门生们照抚一二。其中,张奉刚刚得知的桓氏,便也算其中一个。
原来杨赐的夫人出自桓氏,当年杨赐师从桓焉,而桓焉的弟弟桓良之女,便许配给杨赐为妻。而桓焉又是桓典的祖父,所以今后张奉与桓典之间又多了曾关系。
而当年杨赐师从桓焉时,也是有同门师兄弟的,其中一人乃东汉名臣黄香之子,黄琼。黄香是后来载入“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人公。至于黄琼,其女嫁给了刘焉为妻。其孙亦是当朝名臣,黄琬!
这些却只是杨家作为大汉顶级士家人脉底蕴关系的冰山一角。
其实从传承与底蕴而言,杨家在两汉四百年间,真的不输任何一家。
当然,这些都是杨家的人脉,而杨家之所以能传承如此之久,也正是因为其门风清正,并不会以门生故吏去行钻营取巧之事,所以长久以来,才一直为人所重。
张奉也真的到这一刻,才清楚的认识到党人的势力关系到底是如何的庞大。难怪从桓帝开始,就进行党锢的政策。毕竟,若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朝堂的官员系统将彻底被几个强大的世家大族所把持。
而作为天下之主的天子,却只能祈祷所有的世家都是如杨家这般,不结党营私,不钻营取利的。然而,事实却并不会是这种入人所愿的。
以眼下的顶级世家来说,相比与杨家,袁家在门生故吏这方面就积攒了很大的声望。不像杨家只专注与儒家经典,袁家却重在家族积累。
从袁安开始,袁氏一直以汝南袁氏的名义广纳贤才,说好听些是为了朝廷选用人才,说的难听点,那些征辟入三公的门生故吏,最后都将成为受了袁氏恩惠的门徒。
在这个门第出身极为严重的时代,受人举荐之恩,就如同再造父母,或许被举荐之人,就要用毕生来偿还这份恩情。这也导致袁氏越来越强大,尤其是在当代袁家青年一点,德才辈出的时机,袁氏在洛阳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所有家族。
相比与桓氏的凋敝,杨氏的儒学低调,而袁氏传家的《孟氏易》在数代人的经营下,已经积攒出大量门生,又有袁绍、袁术这等青年才俊,袁家已经有超越杨氏,成为定价家族的趋势!
当然,杨家与袁家的竞争只能说是两大顶级家族之间的较量,而随着袁氏声威越来越强大,杨氏已经隐隐有些安耐不住了。
好在杨赐作为当今天子的帝师,在如今的朝堂上,还无人可以撼动杨氏的地位。只是,杨赐终究是年迈了,待其百年之后,杨彪登台,比之袁隗终究还是有些稚嫩的。
然而,事实却并不会是这种入人所愿的。以眼下的顶级世家来说,相比与杨家,袁家在门生故吏这方面就积攒了很大的声望。不像杨家只专注与儒家经典,袁家却重在家族积累。
从袁安开始,袁氏一直以汝南袁氏的名义广纳贤才,说好听些是为了朝廷选用人才,说的难听点,那些征辟入三公的门生故吏,最后都将成为受了袁氏恩惠的门徒。
在这个门第出身极为严重的时代,受人举荐之恩,就如同再造父母,或许被举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