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青山书院门口。
一对青年男女结伴而行,神色高兴的从书院内部走出。
这两人就是路明远和景致这对小夫妻了。
就在刚刚,两人就注音的问题前去请教了路明远的授业恩师——崔修文崔老夫子。
崔老夫子身为儒家子弟,而且常年扎根在教育一线,对于文字的普及和注音工作也特别的关注。所以当两位学生说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老先生硬是拉着两人将文字变迁的历史给絮絮叨叨的讲了个遍。
直到此时日上三竿,才放过了两位学生。
可以看得出,老先生对于自己的两位学生那是相当的满意。
这一点,景致也感觉到了,“夫君,老师今天可真热情,咱们上一次见的时候都没这样。”
闻言,路明远故作无奈的叹了口气,“哎,还不是你夫君我太优秀了。老师一看,自己竟然教出了这么好的学生,哪还能不高兴?”
边上的景致见着他的那副表情,知道对方又搞怪了,她嘻嘻一笑,“看把你得意的!”
“其实,我想老师应该是看到了你,所以才这么高兴。”
“看到我?这不可能吧!记得上次咱们结婚,老师也来了,也没怎么样啊!”
“怎么不可能!
其实,我这位崔老师呢,也和你一样,有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不过他的选择是在书院里教育学生们。看着他们慢慢的成长。
虽然我这个做学生的没有走上同样的道路,但是我有一个好媳妇儿啊,对于老师来说,自己学生的媳妇也算是自己的学生了。
所以他看见你这个有着同样理想的同道自然很心情很好,而且咱们今天不是来请教怎么更快的普及文字吗,你说老师他能不高兴,能不开心?
你没看最后,老师还鼓励我们嘛,让我们好好干!别轻易放弃!还说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第一时间问他。”
“放心吧夫君,我会好好努力的。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
回到家中的第一时间,景致没顾得上和夫君闲聊,而是立马将手中的那本书给打开了,细细研读了起来。
这本书呢,就是儒家近些年来对于注音的研究。
是崔老夫子特意给两人的。
见此,路明远微微一笑,随后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心,坐在旁边观看了起来。
这一看可不得了。
这本《注音详解》上面首先详细的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和注音的历史,之后还对注音的好处与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其中注音部分的重点呢,自然是反切。
毕竟反切法目前来说还是注音的最佳选择方案。
上面还说,考虑到以往的反切字实在太多、太杂了,也不容易学习,所以他们儒家便着手将现有的字典进行了改良,将反切字进行了压缩。现在呢,他们已经将反切字的数量压缩到了四百出头。。
这和原先的将近两千比起来,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大半。
能减少这么多,儒家自然也运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办法,那就是不直接用下切字标注声调。
举例来说,就是原先的“洞,都粽切”,变为了现在的“洞,都宗切,去声”。
可以看得出,儒家的此次改良其实就是将改良版的直音法的一部分应用了过来,从而减少了声调的变化,自然也就减少了下切字的需求。要不然的话,反切字还得在四百的基础上在加上其他三个声调,这样算起来,所需要的切音字估计还得一千多。
当然,虽然已经这样改了,并且过段时间可能就会发布,但是还有很多学者包括崔老夫子,都不太看好这套新式注音方案。
因为它所需要的切字可能减少了,但是学习的复杂度却上升了,也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