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唐清决战(2 / 4)

份, 主要是印度西北这片土地上,三方宗教矛盾太大,把他们编入一支军队中,很容易爆发严重的内部矛盾。

在印度西北呆了数年的康熙帝,早就捋顺了印度西北这片土地上的宗教问题,自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

一番整编后,等到阿富汗地区被大唐帝国远征军吞并消化后,印度大清已经重新稳住了阵脚,虽然还有许多边边角角的地方被印度土着势力占据,但清廷控制的地盘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

并且清军还完成了新建绿营的扩编。

随后,双方就展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消耗战。

唐军主攻,清军据城而守,并以满蒙八旗的骑兵队为机动力量,四处袭扰唐军后路,让庞大的唐军无法将拳头攥在一起用力攻城。

负责进攻的唐军主要是各方总督军阀的私人武装,和投诚后改变的新附军,也就是原本的清廷汉八旗武装。

这些武装力量人数不少,但战斗意志都很是一般。

至于唐军真正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李长青直辖的系统军团和日本雇佣军,一直在后方刚征服的土地上,建立唐国体制。

李长青建立统治根基的方式与西域没什么区别。

城市和交通要点由中央直辖,采用官僚体系统治,其他地区则分封给有功的日本武士。

这些日本武士会有一定招募武士侍从的兵额,帮助日本武士负责封地中的治安。

同时,日本武士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武士侍从参战。

这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封建主。

多亏了这些职业砍人的日本武士,李长青才迅速在异族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由于跟印度大清的战争还没有停歇,所以李长青采取了宗教宽容政策,并没有针对中亚地区的宗教展开清洗。

除此之外,大唐帝国还在李长青的暗示下,不断对那些投诚的中亚和阿富汗地区的部落势力拱火,让他们肆无忌惮的火并消耗。

官僚控制重要节点,日本武士分封地方,挑拨离间原本的土着封建主内战,这三板斧下来,使得大唐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稳如泰山。

只是,前线的战斗却差强人意。

一年的血战下来,唐军夺取的印度大清城池寥寥无几,自身损失却一点不小。

甚至有总督军阀阵亡!

尚之信在一次伏击战中,被满蒙八旗骑兵摘取了脑袋,这是唯一一个阵前阵亡的唐国总督大将。

不过其他的总督大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战果。

布尔尼接连被击败跑路,麾下的蒙古骑兵完全没起到任何作用,连战连败,一连打了五场败仗后,被李长青下旨逮捕,当众枭首。

成为这场战争中唯一一个因为战败而被处决的总督大将。

手下残兵拉到后方重新整编。

剩下的几位总督大将,都打过败仗。

耿精忠连续两次攻城失利,麾下损失惨重,然后被李长青解除所有兵权,封了一个空头爵位,遣返回大唐帝国本土当富家翁去了。

所剩残兵同样被拉到后方重新整顿。

耿精忠可不是自己一个人离开,他手底下的亲信和担任军职的亲朋,都被摘出去了。

很显然,这是李长青在消除耿精忠这支藩镇力量。

金轮法王的藏军打了三次败仗,也被解除职务,所有的高层将领连同金轮法王本人,全都遣返雪域高原。

藏军残部被调入后方重新整顿。

邱辉打了一次败仗,看到那些总督大将不是死掉就是被解除兵权,主动上缴兵权,再加上他外戚的身份,得到了一个世袭爵位,返回大唐帝国本土享福。

然而,这些总督军阀中,邱辉并不是下场最好的。

因为李二狗这个总督军阀并没有被解除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