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唐国人成为高种姓(2 / 4)

卫部队返回封地过上了腐朽堕落,但没什么进步空间的贵族生活。

这就是他们投诚大唐帝国能得到的好处,继续维持原本高种姓贵族生活水平的体面。

这些保存下来的印度贵族封地,虽然具备很高的自治权,但这些封地是类似包税制度的产物,大唐帝国的朝廷不会过度干涉他们封地内部的行政,但需要他们定期缴纳税款。

并且,大唐帝国的朝廷还会有寻访官员团队,定期对印度地区的投诚贵族封地进行视察。

这种视察的目地主要有两个。

第一,查看封地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设定下一个季度的缴纳税赋标准。

第二,查看封地的私兵规模,限制这些印度贵族的武装力量。

第二条实行起来比较困难,毕竟印度的封建贵族真要是有心养兵的话,完全可以在寻访团过来的时候藏兵于民,只拉出来极少数的部分应付检查。

所以寻访团主要视察的从来不是兵员的数量,而是军工生产能力。

大唐帝国明文规定,整个印度大陆上所有的贵族封地,都不准建立任何军火生产工坊。

并且严格限制火药的流入。

冷兵器的制造不好防备,毕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各种铁质工具,铁匠铺根本不可能禁绝。

但火药武器还是可以进行管控的。

在枪炮主宰的年代里,李长青还真不在乎那些印度贵族封地打造多少冷兵器。

就算他们大规模制造弓弩也无所谓。

弓箭这玩意属于高技术含量高成本的武器,玩不过排队枪毙的。

弩弓这玩意的维护成本比弓箭还高!

大唐帝国将印度次大陆上所有发现的军火工坊,全部连人带工具迁入到附近的大城市中,由大唐帝国的中央朝廷直接管辖。

也就是俗称的商办转官办。

在各种限制中,印度仆从军很快瓦解分流,被放弃的印度仆从军,绝大部分都进入到新成立的唐协军中。

对印度仆从军而言,基层组织是没什么区别的,换的无非是上面的军官。

唐协军严格按照李长青教导的‘现代化军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制。

基本原则就是以连排为基层管理。

排以下会设立什夫长辅助管理。

什夫长一般都是印度人自己担任,任命权在连队长手中。

少尉是唐协军中军衔最低的职务,一般担任副排长,中尉是排长,资深中尉可以担任连队长的副职。

上尉则是连队长的标配军衔。

少校就是跨层次的中层军官了,一般都是一个营的一把手,资深上尉则可以充当少校的副职,也就是副营长。

和唐军常备军一样,营级是基础作战单位,人数在几百人到千人不等。

根据营的兵力规模,营长也可以是中校担任。

理所当然的,中校担任的营长都是大编制的营。

中校往上的上校,则是能独当一面的兵团长了,大唐帝国官方名称是团长。

中校往往会兼职副团长。

团往上是师级建制,步兵师也是唐协军中最大的常备编制。

师级往上的军,都是战时临时组编的,军长平日里也不会带兵。

普通唐协军师长的军衔为少将,加强师的师长军衔为中将。

山下亚索此时就用自己积累的军功爵位,换取了唐协军中的少将军衔!

落地就是正儿八经的师座!

这可是唐协军中正儿八经的高级将官了。

在唐协军中,普通师和加强师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兵力人数,更多的是体现在火炮和火枪的配备数量上。

没错,唐协军不是全员火器化的部队!

唐协军刚建成的兵额就有足足十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