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难民何处去?(2 / 3)

铁血残唐 无色非龙 222 字 2022-07-30

刚刚缓转的关内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长安城外的旷野上,黑压压的都是人流。

粗粗一看,竟有几十万之众。

长安城各门早就关闭了。

城里的百姓都只能稀粥度日了,哪里敢去救济城外的百姓。

自从朝廷下达诏令,让周围各镇招募关内难民以来,只有为数几镇开关放行了。

蜀王王建就放行了部分百姓。

他虽放行了,可还是挑挑拣拣,只要青壮和年轻妇女,老人孩子一概不得入境。

冯行袭也招募几万难民,用来充实自己的州县。

至于河东、河北、河南,他们自己都自身难保呢,哪还有余力安置关内的难民?

只有南阳李裕,敞开了怀抱往里放人。

他原来的计划是把难民安置在南阳、荆襄和江西。如今看来,这样是安置不了的。

于是他与老丈人们商量,把这些难民往南方安置,尤其是那些洞蛮之地,这样可一举多得。

即安置了难民,也改善了当地人口结构,使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稳定。

在李裕的带动和要求下,赵匡凝的荆南、赵匡明的湘北、马殷的湘南都敞开了怀抱。

衡阳马殷,经过战争的洗礼,湘南各州的人口数量下降不少,急需补充。

赵匡明的朗州、澧州、辰州、溆州等洞蛮之地,更是人口数量下降,能有汉人来定居也是赵匡明想要的。

长安宫城。

太极殿。

今天的朝会开的有些郁闷。

主题就是京师的粮食和难民问题。

这几年,荆襄和南阳连续给长安输送贡赋,加上关内回收到朝廷手中的州县,也多少能产出些粮食,一下子让长安的粮仓充盈起来。

各衙门官员补发薪俸也有了盼头,军队也养了五六万,一时间,上至皇帝,下至吏员都觉得大唐中兴了。

太子李祚更是意气风发,每日幻想着自己继位之后,如何大展宏图,征服天下。

可一转过年来,进入了到了天复六年,形势急转直下。

老天爷对整个大唐实施了干旱政策,连续几个月滴雨未下。

很多河流干涸,大江大河水量急剧减少。

像个别重视水利的地方尚有灌既用水,没有水利设施的地区,则只能等着老天爷开恩。

普天之下,干旱成灾。

大批的难民逃离家园。

关内各州县的难民只能往京师跑。

不是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么?

我们这些百姓没吃没喝,你皇帝管不管?

难民的回答很直接,早早的跑来京师等着皇帝救济了。

至于朝廷的答桉,则是一纸诏令,把这些难民推了出去。

其他藩镇朝廷也指望不上,就盼着南阳的反应了。

李裕倒是反应快,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

可是去他南阳的通道也只有这一条,这段时间已经把大批难民送走了。

可长安周围的难民太多,每天都有人饿死在城外。

运送尸体的差役都有几百人,忙都忙不过来。

“圣人哪,再不救济怕出乱子啊,死的人太多了,咱们至少也得施点粥啊。”

独孤损须发皆白,颤抖着声音奏道。

“独孤相,咱们哪里还有粮食啊,城内外还有几万大军要吃饭,城里百官人人都得要俸禄,这点粮食一撒手就没了。”

崔胤皱着眉头。

“是啊,这点粮食是我们的胆气,不能施粥。”

柳璨虽然也知道城外的苦难,可他还是硬着头皮不同意放粥。

“要不让南阳来关内施粥?”

崔远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