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第一课,就是与曹昂分析案例。
“公子可知推恩令?”贾诩意味深长的含笑问道,曹昂皱眉,因为在此时这个时代洪流中,但凡是读过书的人,无有不知晓何为推恩令的,那么以贾诩这老辣的性格,不可能会给曹昂这道送分题的。
何为推恩令?
通俗的讲,推恩令乃是西汉时期,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此政策的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
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王管辖的地盘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根据这项政令国策的有序开展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被越分越小,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意义就在于温水煮青蛙,让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个诸侯国,小到生出不出对中央产生威胁的程度。
史料为证“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
而整个国家范围内,“汉郡八九十”,也就是作为直属中央的郡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八到九成。
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这些郡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
诸侯王的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中央集权得到有力的巩固。
这使得诸侯王国在名义上没有被进行任何的削藩,以此避免激起诸侯王进行武装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推恩令还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文帝时,时任太傅的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等王侯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到了武帝即位后,主父偃提出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以中央的名义发布,将诸侯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王的其余子嗣,用现成的利益使诸侯王的非嫡子们坚定地与中央朝廷站在一起,去分割瓦解诸侯王的实力与地盘,这就是推恩令的可怕之处。
曹昂尚在思绪之中时,贾诩笑了笑问道: “怎么?公子觉得这道题目很难嘛?”
曹昂摇摇头道: “所谓推恩令不单单只是为了瓦解诸侯王的实力大于中央朝廷,使得皇权旁落。”曹昂首先与贾诩简述了一番,实行推恩令这道阳谋的步骤,以及中央朝廷需要具备强大的实力才能推行,否则这条阳谋就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罢了。
“在弟子看来,推恩令本质上最大的意义在于,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先教再罚。
在全国招贤纳士,贤良方正、求治国良策,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曹昂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
前世时,他曾与同事们探讨过此类观点,当时的看共通看法为,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