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
还在半山腰的人见了这群已经登上山顶的人,又怎能不羡慕呢?
“在这边。”
郑冠似乎也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兴高采烈地带着颜真卿和诸葛亮来到人群的最后方排队。
周围的新科进士们讨论的话题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殿试的名次。
对于进士们来说,会试的名次只是一个过渡,无法对他们产生太切实的影响。
但殿试的名次可就真真正正地关心到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甲二甲三甲那可是赤果果的官阶差距。
郑冠他们排队的前方,就有四个新科进士正在讨论着殿试名次。
“要是殿试能比会试再高个十名,说不定我就能进二甲前七十了了!”
小团体中为首的新科进士面上带着几分懊恼:“早知道殿试前一天就不去翠红楼了,喝了那么多酒水,殿试的时候一直想跑茅厕!”
这显然是个学霸,能考进前十分之一的大老,他在这悔恨的同时,其他几人也有些欲哭无泪。
“进之兄,你的名次再低也能在二甲,但小弟我就不行了啊,会试的时候就在四百二十名,现在怎么也得在三甲了。”
郑冠和颜真卿听着他们的谈话,对视一眼,也被感染上了几分紧张。
朝廷还会在这批新科进士中选拔庶吉士。
庶吉士是从前翰林院兴盛时的特色产物,翰林院会给他们开小班,教导这些人官场、公文等等东西,也算是让这些从前只读死书的毛头进士们尽快适应官场,尽快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乾建设工作中去。
如今虽然翰林院没落了,但庶吉士却还是非常硬的。
因为这他们经过考试被选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实职,而且他们有个特权,叫带缺就任。
正常进士在殿试后要去吏部报道,还要经过吏部的一场考试,然后在吏部报道。
然后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书省等各个衙门去观政……其实就是去端茶倒水打杂,顺便学东西。
观政三个月后,视其表现能转正的就转正,不能转正的再去吏部报道,这时候他们就能开始候缺了,等哪里有出缺就能顶上去。
《第一氏族》
候缺归候缺,可即便是三甲的进士,都是正八品的京官官身,放到外面去那起码是一个正七品的县太爷。
现在又不是国朝初立到处缺人手的时候,哪来这么多官给你做?
所以即便过了八九年、十来年那些出去候缺的官员还有没候到的,整天在衙门里让上官当书吏使唤,端茶倒水。
这时候就能体现出庶吉士的强大之处了。
人家被馆选进入翰林院后,可以坐馆三年,期间学学东西,整理整理文书,虽然没什么油水,但胜在稳定。
三年一到,自动升一品,羡不羡慕。
这时候同年的进士们可能还在候缺呢!
三年之后庶吉士们还要经过一场考试,考过了就能留在翰林院,俗称“留馆”,考不过就是“散馆”,离开翰林院。
放在翰林院异常兴盛的时候,大家肯定一股脑地想要留馆,掂量着自己考不过,就走门路。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基本没人愿意留馆,大家都削减了脑袋往外钻,争取外放任职。
因为这他们经过考试被选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实职,而且他们有个特权,叫带缺就任。
正常进士在殿试后要去吏部报道,还要经过吏部的一场考试,然后在吏部报道。
然后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书省等各个衙门去观政……其实就是去端茶倒水打杂,顺便学东西。
观政三个月后,视其表现能转正的就转正,不能转正的再去吏部报道,这时候他们就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