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头,看来王莽还是很有大局观的,不管立场、恩怨如何,在这种大是大非上还是做出了正确选择。
“好,既然如此,那大宗伯就在此稍等片刻。”
他又使唤了一旁的老太监,让他去礼部将司马光和蔡卞传来。
做这种大事必须完善每一处细节,如今的礼部中可能还有蔡党的眼线,李乾不能单独召见蔡卞,有任何一丝可能引起蔡京怀疑的因素,都绝对不行。
要见就把王莽、司马光和蔡卞都召过来才行。
“等司马侍郎与蔡侍郎到了,还请大宗伯多劝一劝司马侍郎。”
李乾又叮嘱了王莽一句,毕竟这两人才是真正的矛盾重重。
王莽沉默了片刻,轻轻点点头:“是,陛下。”
“司马侍郎乃是通晓大义之人,想必也不会反对,而且他与半山公私交甚笃,只不过在政见上有些不同的见解罢了。”
李乾对此不置可否,这两人可能从前私交不错,但即便再深厚的交情,恐怕也会随着不断对立而渐渐消磨掉,并且随后而来的冲突也会更加勐烈。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
李乾还记得前世的元佑党争,司马光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全盘否定他的新法,将其污蔑为“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在李乾看来,王安石的心法可能有不当的地方,但也只是少部分,绝不会如此一无是处。
只不过长久的党争令人失去理智,甚至产生了一种非黑即白的错误思想。
甚至在司马光的掌权时期,他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只要稍微沾上边,甚至是说两句中肯之言,就要被归为“王安石亲党”,将其贬黜。
对此李乾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他只能希望如今的大乾还没发展到那么激烈的程度。
两人商讨期间,司马光和蔡卞也已经到了殿外。
“不用耽搁,让他们直接进来。”
“是,陛下。”
老太监急忙一路小跑了出去领人。
“臣司马光\/蔡卞,参见陛下。”
李乾没直接让他们起身,是转过头望向了一旁的王莽。
王莽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上前走了几步:“司马侍郎,你同本官到这边来。”
说着便转身走入了一旁的侧间。
司马光有些愕然地抬起头,望着他的背影,这是什么意思?
皇帝陛下还在这,怎么就……
他抬起头对上了李乾的视线,却见皇帝陛下正在对他轻轻点头。
司马光好似明白了什么,起身跟着王莽走了过去。
侧间的门被关上,至此,这里就只剩下李乾和蔡卞两人。
“起来坐吧,蔡侍郎。”
李乾从主位上缓步走了下来。
“臣谢陛下。”
蔡卞起身就坐后,依旧十分恭敬:“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有何吩咐?”
李乾思索了片刻,没直接和他说王安石的事,而是打算先看看蔡卞的态度。
他没拐弯抹角,而是直截了当地问道:“蔡侍郎,你对令兄如何看?”
蔡卞顿了片刻,依旧没抬头,但语气中却多了几分不自然:“陛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
但李乾稍加思索,就想到了其在经义中的原文,其中还有这么一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悌的人基本不会犯上,也不会作乱。
“蔡卿家,那是圣人的说法。”
李乾深深地望了他一眼:“圣人的兄长不是你的兄长,朕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