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蔡京致仕,朝廷震动(3 / 4)

是,陛下,奴婢这就去。”

说着跪到地上又狠狠地磕了几个头,这才趋步快走出去……

蔡大人的辞呈先是被老太监送到了中书省,这个消息对中书上的官员们可以说是毫无预兆,在文渊阁里几乎引起了爆炸性的效果。

王次翁和万俟卨一连向老太监确认了好几遍这封辞呈的真实性,直到问的老太监都有些不耐烦了才罢休。

但即便如此,两人看着辞呈末尾蔡京的落款和那个大大的红色“准”字,还是像活在梦中一般。

“两位大人,你们意下如何?”

老太监有点不耐烦的看着这两个眼珠子瞪的滚圆的人:“不管是什么意见,劳烦尽快给个批复,盖上中书省的章,陛下遣咱去门下那边走一趟呢!”

两人这才如梦初醒,万俟卨的头点的和啄米的鸡一:“盖,我们当然盖!”

别说盖一个章,他们俩恨不得一下子在上面盖上十个章!

一定要把蔡京的这份辞呈敲定下来!

秦桧不在衙门中,要用他的右相大印必须得有中书左侍郎和中书右侍郎都同意才行,然而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叫问题。

不过片刻时间,老太监就带着加盖了中书省批文和大印的辞呈来到了一街之隔的门下省。

严嵩看到这份辞呈后,心中的震惊不比王次翁和万俟卨少,但由于他之前有了心理准备,所以面上还是维持着镇定。

但手上的动作还是暴露了他激动的内心。

严嵩一把将老太监手中的辞呈接过,提起笔就在上面写下一行批文,随即拿起左相的大印砰地拍在了其上。

老太监嘴角抽了抽,看严嵩这架势,似乎生怕动作再慢一秒,纸上的字就要飞走了。

“严相,既然中书、门下都勘验无误了,那此道辞呈便已成定局。”

老太监笑呵呵地道:“剩下的就是门下省的事了,咱也不多打扰了。”

严嵩点了点头,沉声道:“魏公公回去向陛下复命便可,剩下的就交给本相了。”

一到诏令行程后,一般都是由门下发出内朝,送到六部去执行。

老太监闻言后却没有立即离开,而是面上带笑地对严嵩道:“严相,陛下让咱给您带句话。”

“再次人心惶惶之时,还是以朝廷的稳重为上,以冀州的战事为先,无需太担心别的。”

严嵩愣了片刻,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这句话,随即向老太监点了点头,拱手行了一礼:“请代本相回复陛下,臣知道了。”

老太监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直接反身而去。

随后,这封辞呈被送到外朝尚书省,一场风暴由内而外,毫无预兆地爆发开来……

蔡京的辞呈无异于一颗炸弹,在局势紧迫的京城中轰然爆开,将所有朝廷官员震的呆若木鸡。

先前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传言,谁也不曾想过干的好好的从一品尚书仆射竟然要请辞!

而且他的辞呈竟然火速通过了皇帝陛下、中书、门下的同意!

要知道,如尚书仆射这样的宰辅之臣致仕退休都是有程序的,一般要经过三辞三让。

也就是说大臣上了第一道辞呈或者乞骸骨疏,皇帝一般都不会同意,而是拒绝其辞职,然后再派人挽留规劝。

大臣先表示被劝住,然后等风波稍过,再上第二道辞呈。

此时皇帝还是不同意,难舍君臣情分,再次挽留。

这次大臣又被劝住,但过一阵子后又会上第三道辞呈,这时候皇帝知道这个大臣去意已决,挽留不住,万般无奈之下,这才不得不同意其致仕。

这个过程一般持续一个月或者数月的都有,而且规格也不仅限于三辞三让,五辞、七辞什么的都有。

大乾甚至还有位皇帝为了留住他的宰相, 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