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石敬瑭的亲信都押牙刘知远,对石敬瑭的这种做法就表示反对,他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是,在那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石敬瑭不让耶律光德得到大喜过望的利益,耶律德光怎么可能给石敬瑭帮忙呢?那些土地对于石敬瑭而言,只是放牧和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没有其他用处,因此石敬瑭认为这样割让土地很划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都给契丹兑现布帛30万匹。
但是,失去幽云十六州乃北部的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
还有一个小插曲,坚定了石敬瑭给契丹割地纳贡的决心!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现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村,俗称柳林庄)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也想倚仗契丹以取得中原,但仍许石敬瑭镇河东。
契丹主因当时经济困难重重,想答应赵德钧的请求。
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
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
最后,契丹主接受了桑维翰的建议,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
石敬瑭得天下后,马上任命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二月,石敬瑭命人收敛其遗骨,葬于徽陵以南。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夏天,石敬瑭车驾入汴州,?视察中原状况!
翌年(938年),朝廷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当时晋朝刚得天下,各地藩镇多不服从朝廷,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
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为了维持统治地位,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
因此,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天福二年(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在魏州造反,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范廷光一起反对朝廷!
随后,渭州也发生兵变。
同年,契丹改国号“大辽”。
同年,后晋朝廷禁军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于他。
天福四年(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
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从此宦官在朝廷里横行霸道、气焰滔天!
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中华各地民怨四起。
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
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来洛阳朝廷追责石敬瑭吐谷浑之事,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