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天少,而今天只收到了67担粮食这可把李松给吓了一跳,难不成村民们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要是这样那得赶紧想其它法子筹措粮食了
于是他派人到各村去打听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打听才知道有人把收粮的价格提到了每担640文钱,怪不得这几天在各村收不到粮食原来是有人把价格提高了,于是李松便让人去把李炀请到议事厅商议下一步的对策
李炀披着一件外衣急匆匆的来到议事厅,而李松则坐在椅上喝着茶水便问:老二什么事这么着急忙慌的
李松拿起水壶到了杯水事宜李炀先坐下:老大有人把收粮的价格提到了每担640文钱,咱们要想继续收粮食只能跟着把价格提到640文或者在多加一些钱
李炀拿起茶杯喝了口水:老二这几天咱们收到多少粮食
李松翻阅一下账本:1万担左右
李炀:老二让人把这些粮食分批卖掉
李松:老大要是都卖了那咱缺的军粮不就更多了吗,而且以后收粮的价格弄不好会比现在还高
李炀:老二这场较量才刚开始咱们得好保存实力,眼前的得失不重要关键是谁能挺到最后,把这些粮食卖出去那收粮的人肯定会把它运走,顺着这条线就能找出是谁在和咱们过招而且还能消耗他手里的银子,搞清对手是谁应对起来也容易一些
李松:原来是这样,那老大咱们要不要跟着把收粮的价格提上 来
李炀:不急先让他收几个天,等过个五六天咱们在把收粮的价格提到640,以后他提到多少咱们就跟着提到多少
李松:可要是这样那我们也无法凑齐军粮啊
李炀:老二咱们仓库里不是还有几万匹从南国运回来的棉布和丝绸吗,你不防试试用这些布料去跟村民们换粮食以物换物,不以粮食价钱为准只以粮食斤数来换棉布和丝绸,看看怎么置换村民们能得到实惠咱们还能有利可图
李松:我怎么把这事忘了,民团做完军服还剩2万匹棉布放在仓库里,我觉得用做好的衣服去换粮食更划算一些,让裁缝给他们量身定制等做好了会让人把衣服送上门去
李炀:老二那你负责收粮,我负责把收到的粮食运到处州去
第二天各村的收粮店一开门就把价格牌撤了下来,随之摆出来的是各式各样得衣服,伙计则做起了模特向村民们展示衣服穿上后的效果,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们也越发多了起来
伙计也开始给大伙介绍起来:各位乡亲今天收粮小店是以衣服来换粮食,你们看看这做工在看看这布料穿起来非常舒适,像这样的衣服你们到城里去买最少得花一两银子,而今天一件衣服只需用一担粮食来交换
围观的村民一听纷纷低声议论起来:这一件衣服比城里便宜34百文钱啊
“嗯看着也挺好看我身上这件衣服都穿三四年了,就是因为贵一直没舍得换”
“咱们也不能光图便宜那老话不说了吗无奸不商,衣服这么便宜肯定不结实咱们可别轻易上当”
“他说得有道理啊”
说着几位村民就走到伙计身旁,用手抓了抓伙计身上的衣服“嗯不错挺柔软”随后又用手捻了捻布料“挺厚实是用的好料”
伙计看着几位村民:诸位乡亲请放心本店的衣服绝对保质保量,这里所有的衣服都是阿兰县第一服装厂缝制得
村民:原来这些衣服都是服装厂缝制得啊
随后他转身朝大伙招手:建服装厂的时候我在那帮过工这是李守备夫人置办的服装厂,虽然他已无官职在身但李家的为人大伙还是信得过得,今年是个喜年咱们的田地不仅多了而且还是个丰收年,我一家五口人上有二老下有一子我换五件
伙计也是笑脸相迎:您屋里请裁缝好给您量尺寸
村民:我先回家一趟把家人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