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就完了。”七岁的灵裕叹息说。
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
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
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
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
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
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
的确,灵裕太聪明了。
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
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
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
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
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
刚入佛门,灵裕就手拿经卷对天发誓:“我要真心诚意学法,穷尽三藏的微言大义!”
灵裕先后从明宝、道凭等五位禅师学法,学习了《地论》、《四分戒》、《僧祇戒》等经典。
北齐文宣帝弘扬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讲法,众高僧大师前来投奔。
灵裕借此时机前去学法。
他跟从安、游、荣三法师听《杂心论》,向嵩、林二法师学习《成实论》。
灵裕自己则专门研究《华严》、《涅槃》、《地论》等。
他每学一经,都要搜寻多种版本,探讨其间的异同,从善而学。
经过这一番学习,灵裕透彻地理解佛经的义理。
接着,他又开始向众僧传讲佛法。
灵裕宣讲佛法,其意并在佛经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让人领悟佛理的根本。
有时他为讲一字,要用几天的时间,有时一次讲几卷。
在宣讲中,灵裕揭示了佛理的玄妙之意,使听者心领神会。
为此,前来投奔灵裕的人很多,众人都称他为“裕菩萨”。
灵裕讲法,从不随意而行。
如果遇有讲席,定要郑重邀请,灵裕才登法席。
曾经有一次,灵裕讲到一半时,突然拿起锡杖和衣服就要走。
讲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礼。
“法师为什么突然停讲,弟子有何失礼之处,请法师明示。”
灵裕说:“弘法就要消除自己的恶行,现在施主恶迹仍在,我在此处讲法,有辱于佛门。”
原来,主人种了四十亩韭菜,灵裕看到后,才起身要走的。
僧人戒律上有禁食荤食的要求,韭菜是荤食之一,所以灵裕说讲席主人有恶迹。
法席主人明白原因后,请求灵裕说:“法师还是讲下去,这个恶迹容易除去,不要为此担心。”说完,立刻请村民用犁锄掉了韭菜。
僧人们到一起听讲法,在休息时彼此之间常开玩笑。
但每当灵裕在场,众人无不肃然。
下座僧人因灵裕严肃刚直,往往不敢前去参问。
灵裕一心只在佛法,一点也不关心世俗的名利之事。
文宣帝建寺院,屡次下诏,要召一位德高之人做住持,国家供给日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