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区项目义务劳动人员招募限定了几个条件:青壮年、非正式工、非临时工,且家庭信息属于急需解决住房问题严重性排前百分之二十的工人子女才能应征。
从事义务劳动时也不像是以前的一盘散沙了,将会在征集结束后,组成劳动队、劳动组的形式进行管理。
劳动工分会按照当日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进行计算,统一管理,统一排名。
关于居民区一期三栋住房面积,以及相关的图纸改定也被告知给工人。
同时下达的分配方案里,结合劳动积分、家庭人员总数、受灾困难程度,以及特殊捐款积分制定了公平合理的百分比系数计算公式,公平合理,多少一目了然。
这份方案里最有争议的可能也就是那份特殊捐款积分制度了。
特殊捐款按照名额制度,按照受灾困难程度排名表,按百分比分成了几个段,每段最多能捐多少人,每户最多能捐多少。
最大程度保证了最困难职工的住房需要,也能在缓步空间内,筹措二期居民楼所需资金。
方案公布的当天晚上,排名靠前的那些职工家里就去人了,就是去买那个名额。
卖了那个名额,他们的排名积分还在那,但备不住后面的超过他们,最前面的理论上不会出现分不着房子的问题,每一阶段都是如此。
但同时也失去了子女的一个进厂机会,现在工作这么难找,都很犹豫。
他们犹豫,收名额的人不敢犹豫,前百分之一是一个档,六十五户人家,只给了十二个名额。
百分之三是一个档,只有二十六个名额。
依次类推,截止三栋楼满员分配,共有一百零一个正式工名额。
每个档段的户只有一个名额,六十五户,先交钱的十二户就算截止了,第十三户都不行。
而第一档的想去第二档交钱也不行,所以收名额的也是把钱带着当天晚上买了名额当天晚上就得去交钱。
这种分配模式已经很公平了,没有钱的,最急需住房的并没有受到影响。
而后一百零一户可以等二期建成,到时候他们就是最靠前的了,到时候他们的住房是一定能够保证的。
三栋楼,五百零四户,三栋楼一期,一期能给二期二十多万元的资金。
谷维洁带着工程处的人找设计师连夜改方案,改交付标准,把义务劳动队的人力都核算进去,每平米的成本下降到了二十五块钱。
也就是说建一栋居民楼的成本压缩到了九万四千五百元。
这个钱数就已经是最低的了,谷维洁有了一期给筹集的二十万两千元,二期的缺口只有八万一千五百元了。
这八万多块钱谷维洁也想了,一期建成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李怀德那边的项目怎么都能产生盈利了。
八万块,三个月,这点要是都凑不齐的话,那李怀德也甭弄什么项目了,趁早黄摊子了。
每一期都能给下一期筹备二十万,每一期都有八万多的缺口,谷维洁的压力瞬间减轻。
包括工人在内,是有关于这种捐款方案的议论,但每一期的后尾就是下一期的前端,他们反对的力度不大。
如果不是靠前的,对房子的需求不大,反对力度一样也是不大。
工程处的公告也说了,当前建设的房屋只是保障型房屋,面积就是小了些,如果以后的资金压力减轻,筹集资金的能力增加,相应的面积也会增加。
现在的情况就是,谁着急谁住,现在住了以后就没有了。
捐款住房也是,多花钱,先住房子,还白给一个进厂名额,花钱自然有花钱的道理。
所以方案一出来,赞成的多,反对的少。
至于赞成多的原因,李学武他们私下里也当笑话说了,都说谷副书记得去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