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聪明和见识广,还要对军事不陌生,要不然一样看不出来。
智罃很确认楼氏没有什么传承,一切都是在楼令这一代人才开始进行积累,吃惊的地方在于楼令进步太快了。
然而,谁都不知道的事情是,并非楼令进步快,他只是地位低的时候不想表现。
“你被划拨到了哪个军团?”智罃问道。
楼令摇头说道:“中军将只是给我划拨了一个‘师’的兵力,没有告知归属哪个军团。”
这种安排最为尴尬。
同时,栾书没有给楼令明确的划分,成了“游离”状态的楼令可能完全没事情做,也有可能比谁都忙。
智罃问道:“我找中军将,将你安排在下军?”
楼令就是这个意思。
有明确的划分,起码不用被提溜了。
再则,下军这便是韩厥为下军将,智罃为下军佐,楼令两人都能够说得上话,起码让楼令不用担心被坑。
智罃说行动就行动。
只是,智罃行动之前,他需要带楼令去见韩厥,将事情讲清楚。
韩厥当然跟智罃在同一个营区。
而楼令先找智罃,再跟着智罃去见韩厥,很符合当代亲亲相互的定律。
“当然没有问题。”韩厥某种程度来讲还算是求之不得。
毕竟,楼令不止个人武力值极高,统兵作战的能力也一再得到证明,哪一位军团长不希望麾下能征善战的人更多一些呢?
后面的事情却是比较出人意料,栾书不管是用什么理由或说法,反正是拒绝了韩厥和智罃的提议。
同时,栾书仍旧没有确认楼令到底是归属在哪一个军团的编制之下。
“他想干什么啊?”楼令真的没有品懂。
没有将事情办成的韩厥和智罃同样不懂,他们后面有些羞愧,不怎么愿意见到楼令了。
说来也是,信心满满去办一件事情,结果却是没有办成,换成谁不会尴尬呢?
在那种情况下,楼令只好先担任本职工作,每一天接收各部带来的战俘与战利品,再随时等待出战的命令。
中军与秦军已经进入到正面交战的阶段,双方的营寨最近处相隔不足十里,每天清晨互相出营列阵交战,傍晚时分各自收兵回营。
那种交战模式之下,当场阵亡的人数远超猝不及防的遭遇战,产生的俘虏却是数量极少。
“秦人的发冠歪斜,后脑勺大多有辫子。不少干脆就是披头散发。这就是胡化了的证据吧?”楼令肯定要进行巡视。
诸夏的小语种太多,楼令无法单凭语言去分辨某个秦人来自哪里,只能从打扮与发型来进行辨识。
能够束发的秦人,起码有点文明气息。
披头散发的秦人,多数就是被融合进秦国不久的狄人或是戎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方是怎么个交战方式?”楼令对当代的秦国非常好奇。
诸夏文明这一边,最先武装大批骑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日后率先使用大量骑兵的是赵国,将骑兵应用得最好的却是秦国。
赵国的骑兵被称为塞外边军,他们一般是打正面作战。
秦国的骑兵则是被应用在切断敌军粮道,以及进行各种干扰敌军方面。
在马蹄铁、马鞍、马镫成熟之前,讲实话就是骑兵打不了正面。
又或者说,突骑兵与重骑兵出现之前,用骑兵去正面破阵显得太奢侈,且不一定能够冲破步兵组成的军阵。
作为晋国中军尉的楼令,他面对比较繁琐的工作是在给敌军贵族阶层相应待遇上面,其余倒是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
因为相关工作的因素,楼令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