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偶遇与提醒(1 / 6)

春秋早期的时候,由于每一个国家出兵有限,大国出动两三千,小国出动几百,当时的军队披甲率很高。

随着兼并日益加剧,战事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国出动一万多士兵,小国也拼凑个两三千,兵源扩大之后不免要让披甲率下降了。

到了春秋中期,披甲率下降到七十五人之中只有三人披甲(这一点司马穰苴所着的《司马法》有提到)。

而上述还是强国才能够办到,所谓强国大概就是晋国、楚国、齐国、宋国、郑国、鲁国这一类,像是杞国、莒国等一些小国恐怕就不行了。

那是取决于到底被压迫得多严重,例如每年需要给霸主上贡多少物资,其中包含了多少甲胄和武器。

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将经济投入军备,该是区分富庶或穷困。

拿齐国当例子,他们每一年要向晋国上贡的物资,里面包括了五百套皮甲。

可别以为五百套皮甲的数量不多,不多是各种技术成熟,包含材料获取渠道稳定与丰富。

在春秋时代,很多国家一年未必能够打造出五百套皮甲。

当然了,说的是皮甲,没有将竹甲、木甲、布甲算进去。

其实,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有竹甲和木甲,这两类防具却是春秋战国的主流。

在小岛上过小日子的那些人,他们从中原学习了竹甲和木甲的工艺,碍于小岛金属资源有限的关系,将制作竹甲与木甲的工艺一再提高,搞了自己的一套甲胄工艺,一直到近现代都是穿竹子和木头制作出来的防具。

“要求全员披甲属于没有可能,哪怕是竹甲或是木甲、布甲。”

“一个‘师’七千五百战兵,以往的最高比例是有三百披甲人员。”

“那三百披甲的人里面已经算上竹甲、木甲和布甲,其实没有多少皮甲,别说是金属甲。”

“我肯定不能要求身披皮甲或金属甲才算是披甲之士,那样没有多少家族办得到。”

“在计划披甲率的时候,必须将军阵的布置考虑进去,不是光要求多少人披甲。”

楼令深切知道一点,想要提出要求,不能是其他人做不到。

如果提出别人做不到的要求,那叫刻意刁难。

谁去当那种规划师或总监督,摆明就是专门用来得罪人,根本不是在干实事。

短时间之内,楼令无法拿出一套方案。

这件事情涉及太多,不是一拍脑袋能够做出要求,需要对军队编制以及布阵有足够多的了解,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郤锜交给了楼令一个难题。

当然了,要是楼令能够办好,加大威望是肯定的事情,会直接影响到晋国的未来,必然也可以让楼氏赚取到财富。

现在只有楼氏能够成批量生产金属甲,也就是铁甲。

一个事实又客观的问题一直存在,也就是能够冶铁的家族不少,他们不生产铁甲并不完全是冶铁或锻造技术不过关,使得铁甲的防御力不足够。

为什么没有多少家族列装铁甲?主要原因是没有妥善的保养手段!

因此,起码在当代的人来看,哪怕铁甲的防御力优于皮甲,更多人一定是选择皮甲。

那事关对铁甲的保养手段,以及保养过程中的经济支出。

皮甲的保养没有那么简单,最为基础就是不能受潮,要不然皮革会变软导致变形。

只是在受潮情况上,铁甲一旦受潮或沾水就会生锈,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远比皮甲要多得多。

怎么来保养铁甲,楼氏当然是有自己的手段,没有奢侈到耗费大量的油去保养,更多时候是保持干燥,生锈了则是磨掉。

这样的保养方式很废铁。因为一再磨肯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