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赝品,琉璃厂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个封疆大吏被骗的可笑传说。
该总督出身于官宦之家,常与名流在北京流连诗酒、赏玩古董字画。
后来,他历任各地总督,爱好古玩的雅兴不减,并且自命不凡认为自己鉴别古物水平一流,实际上眼高手低,鉴赏能力一般。
清末喻血轮的《绮情楼杂记》记载:
其任湖北总督时,奉命回京述职,偶到琉璃厂闲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
此缸外形乖僻,古色古香,缸体周围刻满了小蝌蚪状的篆字。
经与店主砍价,以2000两银子购得。随后将这件宝贝不远千里带回武昌总督衙门,还让工匠将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几百张拓片,广送亲友部属,以示夸耀。
一天晚上,忽降大雨。翌日清晨,总督习惯性地踱到庭院赏缸,但见缸口周围的篆字已被大雨冲得只字不留。
原来此“古缸”竟是用牛皮纸做的,再用蜡涂上黑而光亮如釉的颜色,然后镌上铭文。
某年,其在京以高价收买一古鼎,斑驳灿烂,无价之宝,本人非常自得。
回武昌后大摆筵席,请僚属共同欣赏。
先置鼎于案,插梅花一枝于鼎中,注水少许以润花。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意酒过三巡后,鼎下竟有水冉冉渗出,满堂惊愕,大为败兴。
经认真检查,始知鼎非古铜,而是纸板仿制的,又被古董商骗了。
这些传闻都是晚清民国时期野史记载,时间相隔不远。
但是我认为该书的作者,记录的不够严谨和符合逻辑,用纸张做的缸和陶瓷做的缸,重量不一样,很容易鉴别,也不会那么容易漏水。
应该是在真缸的外面用牛皮纸和水胶做出厚度,然后用刀在缸体外牛皮纸上雕刻纹饰,不至于漏水。
可能以讹传讹了,而作者也不懂古董作伪之细节,算是文章有漏洞。
这故事也告诉我们,你可以在政坛或者商业上做到高位或者有很大成就,你也未必能在古董行里纵横捭阖,指点江山......
六爷在灯下静静的想了想往事,他决定到了江南搞到另一只靴子后就马上再去两广,去看看铁蛋,也再看看去年一面之缘的那个两广总督。
他要先去江南,先拿到靴子,因为他这辈子,好像很少食言,而且他还喜欢挑战......
六爷想了想,灯下提笔写了一封书信给两广总督:“总督鉴:
余一年前与兄相见于两广,兄雄姿勃发,经天纬地,眼光如炬,所藏皆精,又治军有方,百姓信服,弟甚为佩服。
然,兄公务繁忙,可能已不记弟尔。吾尚在京师市井,余弟去年逃匿于江湖,于兵戎不见,获罪两广。
望兄念其曾格杀番贼于郊野,统千人于坝上,浴血于两广,虽有逃匿之行,兹肯念其功,留其命。
弟说及辽金之事,余已办之七八,不日南下两广,让兄睹其物,鉴弟之行,以充军资,虽然为污物捡拾与草莽,但亦可做正事,福利人间,不然亦不免流于市井……
时间仓促,望兄念及相交之情,暂留吾弟之性命,日后再图其报效国家。
余言自京城,即日南下江南,再至两广见兄,不赘。
弟,恭上。”
六爷写完,掷笔案上,他看着窗外,窗外已经大黑,鸦雀无声。
世人都已经沉睡,他走到院里去关大门,看见门外几个乞丐蜷缩着睡在门口墙角,当时晚清动荡,每况愈下,流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者甚多。
他抬头看繁星满天,想起了十六岁的那晚家庭变故,想起来自己年轻时的一腔抱负,想起了做了逃兵的铁蛋,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