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悬挂。
不过正史不记载不代表没有,很多小说里都有关于画影图形的描述。
《水浒传》中关于鲁智深的描写,根据文中描述的海捕文书,即古代的通缉令,“海捕”指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
就像现在说的什么鉴宝节目和拍卖公司全国征集古董的海选。
这个“海”字,我认为是形容面积很大,范围很广的意思,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比如吃饭的大碗叫海碗、胡吃海喝等等……
文书上一般会画出犯人的肖像,并列出其籍贯、姓名、性别、年龄以及所犯罪行等信息,以便大家辨认逃犯身份,这就是俗称的“画影图形”。
“通缉令”主要依托于纸张对人物进行素描画像,汉朝之前,若是在竹简上画素描,实在是太困难了。
所以在纸张出现之前,如果汉代之前有通缉令,我想也是画在木板和布匹丝绸上,不过这个没有历史记载,是本人自己猜测。
凭着一张纸上画着并不一定多么相似的画像就能抓到犯人,听起来天方夜谭,不过确实很有效。
首先,古代的奖赏制度。在古代,赏罚制度是分明的,一旦有人举报了嫌犯,是会受到巨额奖赏的。
对于性质严重的嫌犯,赏银几百到几千两白银不等。
继续阅读
而在通缉令上的最后一句话中,写着知情者或者捉拿嫌犯者所奖赏的银子数目。
这对于穷苦百姓来说,无异于一笔飞来的横财, 朝廷开出优渥的条件,大概没有几个人能抵得住这个诱惑。
因此就算人们没有见过嫌犯,也会费尽心机去搜寻嫌犯的线索。
其次,官府在追捕通逃犯时,并非按照“通缉令”中的画像来找,而是先发放一个公文。
公文上张贴着逃犯的年龄、籍贯等,之后公文会下发到全国各地。
接下来要依靠身份证明制度进行保障。通缉令中列出逃犯的身份信息,让人们对照他的身份证明。
我以前章节写过身份证明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新唐书》中也有记载,称其为等级身份证明。
每个阶级的人都有不同的证明,如虎符、鱼符、牙牌、腰牌等,上面也会写明姓名等必要信息。
何知府让画师按照约翰和孟超的面貌画了十几张画像,贴在四处城墙上和闹市路口。
孟超长的其貌不扬,不好辨认。约翰卷发,高鼻,蓝眼睛,洋人特征明显,画完几乎和真人无异。
通缉令上写明二人所犯罪行,名字,身高,特征和悬赏金额。
刚贴出一天,就被约翰和孟超现在居住的那个客栈老板看到了告示。
这个老板带着伙计去城内买菜,发现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他俩好奇挤了进去看热闹,看见通缉令上面画着二人被悬赏捉拿,画的正是在自己客栈居住的两个客人。
尤其洋人约翰特征非常明显,连在客栈登记的名字都一样。
通缉令上写着二人罪行:绑票幼儿,知情举报者赏银五十两,活捉者绑匪者赏银二百两。
这个客栈老板叫姓严,叫严飞虎,他四十多岁,身体粗壮。春江府本地人,年轻时候好勇斗狠,会点拳脚,混迹草莽过。
后来他开了个客栈,客人可以食宿,他也会提供酒菜饭食,因为他朋友多,性格豪爽,生意一直不错。
严飞虎看了看告示,心下暗喜,不过他没有声张,他在城内买了酒菜和日用品,还买了绳子和一包蒙汗药……
二百两银子很有诱惑,他准备活捉绑匪约翰和孟超。
晚清古董之墓靴风云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