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的点选的很准确。
黄河改道山东后频发水灾,固然和山东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以及改道后多弯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晚清吏治腐败等社会因素。
清朝的捐纳制度,捐纳,也就是花钱买官的意思。官位明码标价,公开出售,清朝后期,因为国库空虚,越来越缺钱。
其实花钱买的这个“官”,严格来讲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官,只是一个“资格”,因为实缺有限,只有空出位子来,有人替你说话,才能做上“真官”,大把捞钱。
于是晚清官场,几乎变成“生意场”,买官动辄上万两银子,这才算加入做官的“候补队伍”。
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来,补实缺得花钱,得肥差更离不了钱,就是去抚台、藩台衙门递个门呈,打点门房什么的也离不了银子。
捐纳制度是造成晚清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黄河改道山东后,山东的河务改由巡抚兼任,具体事宜则由沿河各州县借用地方候补人员分段负责。
这无疑为山东的“候补官”们打开了一道致富之门,那些“谋差营保”的官僚们,常说:“黄河何而福我而决乎?”
翻译一下子,就是这些官僚们说:黄河啥时候决口出现洪灾,以便让我发点财?谋福利?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足以见这些官员的无耻和贪婪,置百姓安危于不顾,就像那些盼着出现灾情发国难财的作秀的“戏子”们。
这个戏子不是指演员唱戏这个职业,是个比喻,是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伪善者比演员还会演戏,这些人几滴鳄鱼眼泪就能骗倒愚氓百姓,然后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官员都眼巴巴地盼着黄河决口“造福”自身,因为黄河一决口,他们就可以籍办河工,通过花样繁多的手段偷工减料、私吞工程款。
这样就形成了吏治腐败造成工程质量差灾害频发,水灾频发反过来又加深吏治腐败这一恶性循环。
清政府每年拨付五六百万金,真正用到治理河道上的资金不到10%,其余的都被各级官员贪污挥霍掉了,在治理河道过程中偷工减料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量治河经费被私吞,几乎在治河的各个工序,都寄生着大量的分肥者,上至府道、委员,下至巡兵、书役、夫头,层层剥蚀,处处分肥。
这么多人都靠着黄河出险吃饭,有时久了黄河不决口,他们反而不自在。
也有那京城里派出来查河工的钦差,若是认真查起来,得罪人不说,自己也没什么好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傻瓜才干。
睁一眼,闭一眼,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
种种原因,晚清时期,山东省黄河几乎年年决堤。不过光绪年间,也有几年大旱,旱的颗粒无收,赤地千里,人相食……
整个满清一朝,天灾人祸不断,史册读来肃然,心有戚戚……
自古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出了天灾,都归罪于上天,有几个当政者会未雨绸缪,亡羊补牢呢?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受难的终究是百姓……
我祖上就是晚清那时候从山东逃难闯关东来了东北。
四哥出生在济宁府,那年黄河决堤,大水之后大疫,他父母双亡,八岁成了孤儿,要饭到济南府,差点饿死,被六爷一个馒头救了……
何乾元虽然脑子犯浑干了绑票案,当然也一心想往上爬,不过他不会干营私舞弊的事。
他还是很有进取心,也很有责任感,算是个有作为的官员。
何乾元一上任,为了急于表现,做出成绩,他先整治治安,严酷刑法对付盗贼,很快,他把曹州府的治安搞得夜不闭户,民不拾遗,不过也因为对待盗贼手段过激,无辜者牵连甚多,他坚持的是乱用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