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白头鱼雷(2 / 3)

老板也是个华人,看见黄宇栋,笑呵呵的说道:“你们真有办法,这个洞能补的这么牢固!费了很大劲才切割开,现在补的很牢固!”

黄宇栋拍了拍这个老板肩膀,表示鼓励。

“今天到你这里,我们是来看看另一艘装甲船改装的怎么样?还要多久能全部搞好?

明天我有五挺马克沁机关枪运到你这里,你给我装在汽船两挺机关枪,装甲船两挺,枪前面两侧都做好护甲。

另一挺就放在装甲船上,灵活机动的放着就行……”

这个修理厂老板姓林,四十多岁,也是潮汕人。

林老板说道:“好的,就听黄老板的吩咐安装,放心吧!我肯定把这船改装的无比坚固 !”

黄宇栋看了看修好的汽船,很满意,他们又看了看新买的装甲船。

这艘装甲船有三十米长,不算小,配备了最先进的蒸汽机动力,船身都重新加固了厚厚装甲,尤其蒸汽机和船舷薄弱位置,都安装了厚厚钢板,一般的子弹根本打不透。

船上两侧还安装了四颗鱼雷发射管。

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中自行推进航行并能自动导向攻击目标的水中兵器,素有“水下煞星”之称。

鱼雷至今已发展了100多年……

在现代武器日新月异的今天,鱼雷仍是海战的重要武器之一。

继续阅读

它的攻击目标主要是战舰和潜水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的前身是“撑杆雷”,诞生于距今约200年前。

“撑杆雷”的形式是用一根长杆,一头固定在小艇的船头,另一头绑上炸药。使用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顶着炸药撞击,引爆炸药将敌舰炸沉炸伤。

这种“撑杆雷”有点儿像海战中的爆破筒。其缺点是小艇必须冲到敌舰肚子下面才能引爆,小艇很容易被敌舰击沉,也有被爆炸波及的危险。

1864年,奥匈帝国的卢庇乌斯舰长在“撑杆雷”上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使得雷身可以在水中行进,撞击敌舰。

这就解决了“必须抵近爆破”的缺陷,但自带动力的“撑杆雷”无法控制方向,基本一发射就打偏,所以并不实用。

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

该鱼雷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

当时鱼雷的艇速仅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尚无控制鱼雷艇向的装置。因其外形似鱼,而称之为“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的名字,他的意译为“白色”,而命名为“白头鱼雷”。

“白头”鱼雷遂成为各国鱼雷发展公认的母型。

陈二爷和老李他们在爪哇岛这一年,是1866年,这鱼雷刚刚发明出来不久,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正式投入军队和商业。

可是黄宇栋信息灵通,就通过朋友从这个工程师怀特手里定做了四颗鱼雷。

而且黄宇栋费了很大周折运到了雅加达。

后来,黄宇栋说,他一直关注世界上的新式武器研发,他想以后做军火商。

当时对于晚清的几次战争和现状,黄宇栋认为要接受和学习这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这会改变战争结局,甚至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果然,没多久,鱼雷就装备了各国海军。

当时,海军战舰和特制的鱼雷艇普遍都装备数个鱼雷发射管,但两者的发射方式略有不同。

战舰上的发射装置可以调整发射方向,鱼雷艇则因体积小,只能靠艇身的机动来调整发射方向。

由于鱼雷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