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搞以文驭武,大小相制,来维持战斗力。
闻人升心中想着,然后就得到了王巡抚的任命。
接着又得到在巡抚府中一间房子的优待。
也就是说一天到晚,都有机会与巡抚见面,赞画军机民务之事。
这其中的权力,就相当于内阁之于皇帝。
这是他的叔叔李辛都做不到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果然是我李家的千里驹。”下值之后,李辛赞赏道。
“叔叔过奖,不过牛刀小试。”
次日一早。
王巡抚就将自己管辖的衙门之中,大小吏员,命令他们集中起来,让闻人升用他的法子一一识别。
闻人升识别之后,写上评语。
众人一开始还不知道到底是要干什么。
直到王巡抚开始以军门之威,以军法查处了几个吏员,他们才有所醒悟。
一时间,众人皆对闻人升又恨又畏惧。
闻人升也借机提出要给自己聘用几个护卫。
王巡抚自然是允许了。
他也明白这本事有多吓人,多惹人恨。
没人愿意被别人评点成奸的。
即便是忠臣,也不乐意被人评点。
虽然士林之中,人人都以评点他人为乐。
人人都以得到好名声为追求。
即便是当朝阁老,也要顾忌士林中的评价。
闻人升没有通过牙人寻找,而是来到城外墙角下某处流民聚集之地,找了三户有着半大小子,也就是13一15岁孩子的人家。
让他们做自己的家仆。
在城里找了个宅子,拿着这些天别人送的银两租用下来,接着安置他们。
他成了巡抚眼前红人,每天光是别人送的孝敬就不少了。
那些个下属官吏,都是纷纷送礼。
少的有5两,多的有一百两,这就很多很多了。
加起来,短短几天功夫,就积累了900多两银子。
由此可见依附在大树之下,是多好乘凉。
这资金积累得就是快。
这些银子,就是一个知县,也要一年的积累。
这三家自然是千恩万谢,那叫一个朴实。
闻人升微微一笑。
三家分别是谢家、周家、罗家,现在自然统统改成李姓。
闻人升也将那三家的小子,收为义子,跟他姓。
别看他才15岁,那又咋了?
一样的。
都是来自陕北之地,破产民户,逃亡到此,乞讨务工为生。
多亏明末之时,路引制度已经败坏不堪,民户还能逃亡。
主要也是官员懒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然的话,一一查处,遣返原籍,这中间有多少烦乱之事?
想要遣返你得给粮啊,你不给粮食,一句话下去,让衙役将几百几十人遣返,那不是逼人死路,不惹出乱子才怪。
这种事一开始尚且有人做,乱子多了,就没什么官员做了,于是流民也是四处流浪。
官员也是得过且过,只要不是流民太多,基本就是听任在城外做乞丐做工。
当然进城还是不行的,除非找到城中的关系。
“你们要做的就是吃好喝好,本公子将来对你们都有大用,只要你们用心办事,将来必然让你们有一个好下场。”
“多谢义父。”三家小子跪下磕头。
“好说,李大,这是本月的粮菜钱25两,保证3日一肉,每日要吃饱,不足再来找本公子拿。”闻人升说着,排出25两的大银。
“多谢义父。”李大赶紧双手捧过。
25两,这年头,米价还不贵,5钱银子一石,一两等于十钱。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