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军备物资。胤禩与胤禵之间也有频繁的书信往来,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同时,康熙帝与胤禩的关系也在这一时期有所改善,根据《清实录》和胤禩儿子弘旺的记载,康熙帝开始命令胤禩随扈出行,并委派他处理一些政务。此外,康熙帝还将弘旺留在宫中抚养,这表明康熙帝对胤禩的态度有所好转。
然而,这一切都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发生了剧变。当天,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口头传达了康熙帝的遗诏,宣布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对于胤禩而言,这一刻标志着他一生中最不幸时期的开始。
八、笑忘红尘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之际,便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显示出他对胤禩既有优待也有防备。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加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并将兄弟们的“胤”字改为“允”字,胤禩被改为允禩。随后,允禩被任命为理藩院尚书,并负责工部事务。然而,这一系列看似优待的举动背后,隐藏着雍正帝对允禩及其党羽的警惕。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开始对允禩及其亲信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首先,雍正将与允禩关系密切的人尽数遣散,以此孤立允禩。同时,雍正帝多次警告朝臣不要重蹈朋党之弊,显然是在敲山震虎,意在削弱允禩的影响力。
允禩本人也多次受到惩罚。例如,在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由于帐房新制油漆味浓烈,雍正帝大发雷霆,命令管理工部事务的廉亲王允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官员跪在太庙前一昼夜。这种公开羞辱的方式不仅针对允禩个人,也是对其他官员的一种震慑。
尽管在雍正元年后期至二年期间,雍正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处理青海的战事上,但他对允禩等人的防范和训斥从未停止。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日,雍正帝指责允禩及其亲信马尔齐哈、常明等人是妄乱之人,并称他们为允禩的党羽。同年十一月,雍正帝再次批评允禩在管理理藩院时过于节省,不给来访的科尔沁台吉等人提供盘缠,进一步削弱了允禩的声誉。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对允禩的指责变得更加严厉。二月十四日,雍正帝指责允禩怀揣私心,故意制造事端,动摇百官的信心,干扰其施政方针。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提议革去允禩的王爵,并撤销其佐领身份。随后,雍正帝命令每旗派出若干马兵在允禩府周围防守,并派上三旗侍卫每日跟随允禩出入,名义上是随行保护,实际上是严密监视。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允禩、允禟及苏努、吴尔占等人被革去黄带子,并从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帝下令革去允禩之妻的“福晋”身份,并将其休回娘家。二月初七日,允禩被囚禁于宗人府,并在其周围筑起高墙,只留下两名太监侍候。三月初四日,雍正帝命令允禩、允禟改名,允禩被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保”。
五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诸王大臣,历数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的罪状。六月初一日,雍正帝将允禩、允禟、允禵的罪状公之于众,列出允禩的罪状四十条,允禟二十八条,允禵十四条。九月初八日,允禩因呕病卒于监所,民间传言他是被毒死的。
九、结语
爱新觉罗·胤禩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从一个备受宠爱的皇子到争夺皇位失败,再到被圈禁致死,他的故事不仅是清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贵族子弟命运的写照。尽管胤禩未能实现自己的皇位梦想,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位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