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买铺子(2 / 3)

贵山夫妻也点头同意了。

到了县城找了牙行,祁牙郎介绍了几个临街铺面,问了价钱,价钱从四十两到两百两银子不等。

看了两个中型铺子,陈继铭挑了一个两间的,后面一个小院带有两间正房,两间厢房,可以住人,有水井要价六十两,五十五两买了下来。

又挑了一个铺面差不多大,就两间铺面铺面面积偏大,花了四十两。

跟着祁牙郎到县衙办了过户地契,这两家铺子就是陈贵山家的啦。

王氏拿着房契激动不已,以后他们家就是有家业的人家了。

当然还是得瞒着老宅人,要是被陈老大他们知道了,估计会来闹事。

陈景铭眼睛亮晶晶,他哥铺子挑的地段好,铺子主人都不是胡搅蛮缠的人。

一家在西街虽不是繁华地段,客流量也不差,因儿子去府城发展,父母不得不跟去,陈继铭盘下来想开个杂货铺子。

还有一家是家里急需用钱,就是那两间铺子主人,两户都签了永不反悔书,过了衙门印鉴,以后这家铺子就跟以前主人没关系了。

陈继铭找了人过来重新装修,陈贵山也时常过来看着。

陈继铭在腊月初十杂货铺开业,那天周辰轩过来道贺,也见过了陈贵山夫妻和陈景铭。

对于陈家周辰轩是好奇的。

陈继铭杂货铺子卖的多半是陈继铭带回来的货物,本来他是想着卖给当地商贩的,既有了店面自然是自己开铺子。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批发零售都可以卖。

县城出现了卖干海味的杂货铺子,人们出于对山珍海味向往,吸引了县里一些富裕人家关注。

干鲍鱼,瑶柱,干海参等这些高级货主要客户是富裕人家,用于过年宴请或者送礼。

没钱的一般人家选择海米、海带,配上煮肉炖了也好吃。

陈家村人听说了,也去买,就碰到陈继铭在杂货铺子里忙活。

“继铭你在这里干活呐?不是都说你在酒楼做工”?

陈继铭微笑回答,“杜婶子,东家让我打理杂货铺子生意”。

杜婶子夸赞,“继铭就是有本事,小小年纪就能挣钱,继铭啊,要是你们店里招人记得你福林哥”。

陈继铭……

“杜婶子福林哥是个有本事的,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杜婶子回去在村子里一说,陈家村人都知道,陈继铭在杂货铺子做工。

倒是没人怀疑那是陈老二家开的。

转眼腊月十九,陈从武娶媳妇。

陈景铭跟着爹娘去老宅吃酒席,陈从武娶媳妇前,陈贵河又来陈贵山家借钱,陈贵山没借。

今天陈家亲戚都来了,陈大奎夫妻,陈柄源老兄弟,加上贵字辈的叔伯,出嫁的姑姑堂姑姑家里孩子,陈景铭感觉都要记不住人了。

“二嫂,小篱没回来”?

陈景铭小姑姑问王氏。

“继铭去县城了店里做工,再说他小孩子也帮不上忙”。

小姑不乐意,“二嫂,小篱虽然小,毕竟是从武亲堂弟,哪能不在家”。

王氏,“他人还小让他迎亲去不了,让他上酒菜怕他撒地上,虽说不来吃酒席,我家礼可没少上。

陈玉娥不乐意了,“还不是他自己选的,你这一说像是咱娘不让他来似的”。

聊不下去了,本想着刺二嫂几句,没想到二嫂如今嘴皮子也不饶人了。

老黄氏看老二家不顺眼,除了做饭其它都没二房什么事,陈景铭吃了一把花生瓜子,就等着新娘子回来了。

小黄氏娶儿媳妇,在王氏跟前很是得意,“你家不借银子我儿媳妇照样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