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恰当的比喻,
如果说电推进系统和不少人预想中提供升力的方式类似,
就是发动机持续提供动力,托举着飞船或者其他飞行物,脱离地面前往太空。
那火箭更像是被‘扔出去’地球,
几级火箭接力‘扔一下’,就这么摆脱了地球引力。
于是,前者电推进对升空速度的要求没有那么大的要求,因为有持续的推力,可以一直推着飞行器以一定速度朝着目的地飞去。
后者就不一样,正好和前者迥异。
这本质的不同,就导致了火箭发动机对比起电推进系统天然的劣势。
电推进系统可以相对匀速的升空,又匀速的落地,火箭动力就不得不面临过载的问题。
当然,
此刻电推进系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
它依旧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既然此刻能够达到一百千克的运载能力,那么之后,未必不能一吨,乃至更高。
“莫总师,要不要给电推进系统,另取一个系列名字?”
在欢呼声过后,
一位核心研究员和莫道笑着说着些话,
“还是作为远航系列吧。就在远航六号之后,继续往下排吧。”
莫道望着电推进发动机,神情还算平静,回答了句。
虽然,电推进和此前远航系列的化学火箭在推进方式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路径。
不过,在实现远航这个最终目标上,
电推进系统和此前的化学火箭依旧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
新的电推进系统,就被继续命名为远航七号。
继续阅读
……
48年末。
求索研究院以远航七号为动力。
发射了一颗重量仅在五十千克左右的卫星。
对比此刻地球轨道上,密密麻麻的卫星,
这颗卫星也似乎并没有那么起眼。
但对于电推进系统的发展来说,这颗卫星无疑是一个标志,是一个起点。
……
49年。
在此前已经相当规模的月面基地的基础上,
求索研究院开始了更加频繁的,对月面的开发。
即便在远航六号火箭的运力支持下,
此刻仅月面基地的常驻人数就超过了八百人,
但对于莫道想要在月面实现的目标,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月,
地面发射的远方六号火箭愈加频繁,
月面基地同时工作人数首次超过了千人。
4月,5月……月面基地人数继续提升。
求索研究院对月面矿物,包括氦3的开采,加大了规模。
同样是在这一年,
还有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
氦3聚变示范堆完成了理论设计工作,
开始进入到实际建造阶段。
虽然示范堆的规模肯定是比实验堆大的多。
但一进入建造阶段过后,
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还是发挥着作用。
求索研究院各合作单位对于求索研究院的需求,
本来就是放在最高优先级。
只要是求索研究院需要的东西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
各合作单位都会在第一时间拿出来。
由此,示范堆的建造速度也相当快。
……
50年一月,
莫道领着一众研究员在远航七号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改进了电推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