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划拨盖新厂的地皮,建设资金是一分都没给。”
“全是自个儿想办法?”
“你为每个月从你们工资里扣几十块钱‘存厂’是做什么的,厂里就是想用大家伙的钱去呈都盖新厂房。”
“厂里暂时遇到点困难,我们应该相信厂领导。再说只是存在厂里,相当于厂里跟我们借的。等将来搬到呈都,等效益好了,厂里肯定会把钱还给我们的。”
老爸的想法跟大多干部职工的想法一样,都以为985厂搬迁到呈都就能“中兴”。
韩爱民很清楚搬迁过去也坚持不了几年。
重活一次,韩爱民也想为厂里做点事,毕竟985厂不只是老单位,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但现在的体制决定了这个厂迟早要倒闭。
现在说起来是厂长负责制,可屁大的事都要拿到党委会上讨论,有一个人反对就干不成。
记忆中曾看过一本叫《大国重工》的网络小说,主角也是重活人士,把即将倒闭的厂救活了,而且搞得红红火火。
但那终究是小说,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别说自己只是子弟校的教书匠,就算是厂长,一样救活不了这个厂。
从某种意义上说,985厂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之前效益不错,那是因为在备战备荒的大背景之下。
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效益,因为当时准备打仗,国家在军工上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后来赶上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需要大炮,订单很多,也是不计成本。
现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是主旋律。
军工厂没了军品订单,上级要求“军转民”,可管理体制还跟以前一样,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
而且,985厂只是火炮总装厂,只生产炮管、炮管制退器,只总装大口径火炮。
有且仅有的几个工程师,不具备研发能力。
车间里的那些机床也不先进,全是几十年前的。现在不再生产大炮,就是一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机加工企业……
没有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也就罢了,还没专门的业务员。
现在的民品业务要么靠上级牵线搭桥,要么靠厂领导亲自出去跑,上上下下根本没有拥抱市场经济的意识,还养了那么多闲人,生产经营成本那么高,怎么跟人家竞争?
总之,今后的985厂将不再是以前的985厂。
国家不再需要你了,又不能完全放手让你自生自灭,想管又管不好,想干的人也干不成事,只有倒闭。
不,应该叫兼并重组。
如果一切没发生大的变化,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发生大变化,等搬到呈都,先给汽车生产企业加工几年零配件,又因为管理跟不上、生产成本高和汽车行业不景气举步维艰。
苟延残喘几年,再跟相继搬迁过去的十几家兄弟军工厂合并。
985这个代号随之不复存在,985厂也将成为历史,老厂区将因为无人问津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残垣断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韩爱民暗叹口气,心想我是想赚点钱,不再过记忆中那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更想通过办学给大家伙儿找条出路,让大家伙将来下岗之后不至于没饭吃。
同时,也想帮大家伙儿守住这个家。
他们将来无论去哪儿打拼,终究会有想回来的那一天。
有我在,他们到时候想回来就能回来,回来之后想住到什么时候就住到什么时候。毕竟这里是大家伙儿真正的家乡,更是大家伙的精神家园!
老韩同志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只知道老伴儿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他放下酒杯,无奈地说:“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