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窦漪房(六)太皇太后(2 / 4)

个女儿皆赐予汤沐邑。

随后,汉景帝将这一安排奏告窦太后。窦太后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总算稍有好转,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神情,也因此愿意进食,还特意加了一餐。然而,即便如此,那曾经的伤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依然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

三年之后,公元前 141 年的春天,正月甲子这一天,汉景帝的生命,在未央宫戛然而止。这位曾为大汉王朝的稳定与繁荣付出诸多努力的君主,终究未能抵挡岁月的侵蚀,结束了他的统治生涯。

未央宫,这座宏伟壮丽的宫殿,见证了无数的权谋争斗与政治风云。在汉景帝生命的最后时刻,宫人们神色匆匆,紧张与悲伤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太子刘彻,这位年轻而充满朝气与抱负的继承者,在众人瞩目中即位。他的眼神中既有对先皇离去的悲痛,更有对未来肩负重任的坚定决心。

而皇太后窦漪房,也因其尊贵的地位,被尊为太皇太后。窦漪房在宫廷中历经风雨,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她的存在,对于新即位的刘彻来说,既是一种依靠,也可能是一种束缚。

继续阅读

汉景帝的离世和刘彻的即位,标志着汉朝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时期,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刘彻将如何在窦漪房的影响下,开辟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 140 年,新帝刘彻,即位不久,雄心勃勃的他,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壮志,欲推行一系列崭新的政策,史称“建元新政”。

彼时的汉武帝,年轻气盛,目光远大,他敏锐地察觉到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渴望通过革新,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新政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由于这一系列的动作幅度过大,力度过强,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权贵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权贵们,长期以来在旧有的体制下,享受着特权和财富,新政的推行,无疑让他们感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心怀不满,绞尽脑汁地想要阻止新政的实施。

那些诋毁魏其侯窦婴等人的言语,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每天不间断地传到窦太皇太后的耳中。这些言语或是夸大其词,或是恶意中伤,窦太后在日复一日的听闻中,对窦婴等人的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

窦太皇太后向来喜欢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一种相对温和、稳定的统治方式。而新政的推崇者们,所倡导的理念,强调积极进取、变革创新,与窦太后所秉持的黄老之学,大相径庭。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窦太皇太后心生不悦。

窦太皇太后所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统治观念,而汉武帝及其新政支持者们,则代表着新兴的、积极变革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碰撞与冲突,不仅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内部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朝未来的发展走向。

窦太皇太后对黄老之学极为尊崇,但其尊崇的出发点,却并非为了将其运用于治国安邦、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私欲,将其作为保护自身权力的手段。

在宫廷的波谲云诡之中,窦太皇太后紧紧抓住黄老之学,这一救命稻草,试图借其为自己的权力,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

她深谙权力斗争的残酷,明白只有牢牢掌控权力,才能在这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立足。于是,她曲解黄老之学的本意,将《老子》这部经典着作,当作保卫自己权力的工具,使其成为满足个人权力欲望的遮羞布。

与此同时,窦太后对儒学,采取了严厉排斥的态度。儒学所倡导的仁爱、礼义等观念,在她眼中仿佛是对其权力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