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霖关心地问道:“那你准备买四合院还是买公寓楼?”
“买公寓吧,先解决咱们俩的居住问题,四合院以后再买也不迟。”韩平稍作思考,回答道。
朱霖道:“公寓楼可不好买。”
这个年代最抢手的不是四合院,而是公寓楼,或者说是筒子楼。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是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终极梦想。
四合院呢?
大家已经住够了四合院,居民混杂,上厕所都不方便的四合院代表的是落后,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不过也正因为公寓楼的抢手,韩平想要买下来除了要有足够的钱外,还要有那个运气。
韩平道:“我知道,我已经拜托厂里的同事帮我想想办法。他们人脉广,说不定就能帮我牵线搭桥,找到合适的房子。”
“那我也让我爸妈帮你留意一下吧。”朱霖道。
韩平搂着朱霖,眼神里满是温柔,“谢谢你,亲爱的。”
两人又在一起卿卿我我许久,韩平才离开。
朱霖平复一下呼吸后,也开始行动起来。
他来到学校电话亭,开始给父母打电话。
“爸/妈,你有没有认识的叔叔伯伯要卖公寓楼的?有的话,帮忙留意一下。”
“谁要买?是我的一个朋友。”
“公寓楼贵?我当然知道,不过人家有钱,你不用担心付不起钱。”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嗯嗯,有消息了告诉我。”
……
韩平发动人脉后,也没想着能很快出结果。可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真能做到心想事成。
这不,也就是隔天,陈怀恺找到了他。
“韩平,你的房子有着落了!”
“真的?这么快。”
陈怀恺笑着说:“也是巧,房子是咱们厂一位导演的,他年纪大了,不想爬楼,就想着把那套房子出售。我一听到消息,就来告诉你了。”
“哎呦,陈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韩平高兴地说道。
陈怀恺道:“谢什么,说不定还是人家谢你呢。”
韩平面露疑惑之色,他继续说:“他的那处公寓楼可不便宜,急切间想要出手根本没有合适的买家。有你这么个知根知底的人买他的房子,不知道能给他省去多少麻烦事呢。”
“我们这也算互惠互利了。”韩平笑了笑,他接着问起房子的事:“对了陈大哥,你说的那处公寓楼具体位置在哪?”
“我说的那处公寓楼离咱们燕影厂非常近,叫和平里小区。”
陈怀恺口中的和平里社区,是为纪念1952年在燕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而命名,区域覆盖东城区北部,和朝阳区接壤,西起安定门外大街,东至北中轴路。
50年代的和平里,大多数还都是荒地,青年沟也还只是一条大水沟。直到中央直属机关的相继落户于此,成片的楼房才拔地而起。
彼时,效仿前苏联的建筑社区是主流,“街坊模式”、“邻里单位”,这些舶来词汇开始植入大家的生活,和平里社区便是如此。
食堂、副食店、澡堂子、礼堂、电影院、医院、学校、幼儿园和运动场,还有公共绿地和各项基础服务设施,都是“街坊”“邻里”中的标配。
话说当年能住在和平里如此令人羡慕,那自然也不会是一般居民了。
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林业部(农业部)、建筑研究院和轻工部等国家级大部委相继布局在了和平里;其第一代居民,便是这些单位、系统的员工及其子女亲属。
和平里的苏式筒子楼,尖端楼顶,厚实墙体,冬暖夏凉。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