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庄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回师攻击唐庄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中流箭而死。 [5]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唐明宗。 [68]
明宗小康
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庄宗弊政,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并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唐明宗在位八年,战事稍息,使农业生产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号称“小康”。 [54] [68]
末帝覆国
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未果后被杀,不久后明宗驾崩,其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唐闵帝。此时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应顺元年(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唐末帝。 [68]
石敬瑭倚契丹灭后唐之战示意图 [53]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到继位后二人之间更生嫌隙。 [6]清泰三年(936年),末帝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其就任。石敬瑭听从部下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允诺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且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后晋,即晋高祖。 [54]
继续阅读
天福二年(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晋高祖定都汴州(后升为东京开封府 [68]),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从此据有燕山山脉,中原则失去抵御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54]
后蜀建立
就在后唐内乱期间,已并吞东川的西川节度使、蜀王孟知祥在应顺元年(934年)称帝建国,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利用中原混乱之机,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前蜀的全部疆域。 [54] [58]
江南扩张
江南大国的更迭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唐末秦宗权之乱时,秦宗权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 [3]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他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朱温敌对。他还选骁勇壮士五千人组织亲兵,称“黑云都”,衣粮赏赐优厚,出征作战,奋勇争先,成为淮南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为杨行密及其后继者长期割据淮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61]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吴以扬州为都城,其势力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地区,以及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