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朱元璋:咱修洪武大典,跟你永乐有什么关系?(2 / 3)

大吧!”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顾渊倒是有些讶异。

没想到老朱竟然看的这么远。

确实,后面大明内阁的权力是变得越来越大,到张居正的时候,几乎到了内阁权力的顶峰。

不过,这话顾渊没说,他只是突然想到朱标英年早逝,后世说累死的也不少。

而前两天他去洪武朝的时候,也发觉朱标似乎有些憔悴了。

“老朱,内阁自然有内阁的好处,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勤政?”

“未来的朱棣还勉强可以,但往后的皇帝可就不一样了,再者就因为你如此勤政,后世还说标兄,是因为你,才累死的呢!”

“什么?”

朱元璋瞳孔放大:“咱标儿是因为咱累死的?”

朱棣抿了抿嘴:“爹,大哥帮你处理朝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顾兄这话,也不无道理。”

记忆中,他大哥的身体也算是不错的,结果自从成了太子之后,似乎就很少停下来过。

那个时候,对于大哥,朱棣是极为佩服的。

而这些天,和朱元璋一起处理朝政后,朱棣才知道自家大哥有多么厉害,有多么不容易。

朱元璋有些沉默,标儿英年早逝的事他知晓,但顾渊之前说是染病。

眼下想来,自家交给标儿的事,是有些多了。

“咱知道了,这内阁倒也可以考虑考虑!”

朱元璋已经打算好,等回到洪武朝后,就和自家标儿商量商量这内阁的事。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眼下倒不急那么一两天。

“好了内阁咱知道了,这小子还有没有其他举措?”

朱元璋继续发问,朱棣这功夫也回过神了。

老爹这哪里是批判自己啊,这分明就是想要抄自己未来的制度。

不过,这话他不敢说,眼下能知道未来自己设定的制度,他也打算对着抄。

有答案不抄,那不是傻吗?

顾渊点头,继续开口:“永乐初期,先是发布了大量恢复民生的政策,后又疏通漕运,保证边疆粮食无忧,此举大大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得位不正,在登基之初,永乐便命人修撰书籍,此书用了五年修撰而成,被称之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编成后,又命人继续重修。”

“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无不包罗其中。”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仅目录便有十六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自先秦到明初,引用文献多达七八千种,其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大典,亦是近代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后世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书。”

说到这,顾渊不由的有些失落,可惜的是,这般厉害的永乐大典,到后世保存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因各种情况失遗了。

“永乐大典,好名字,好名字啊!”

朱棣已经决定了,等他过两天登基,年号就定永乐了。

边上的朱元璋眉头轻挑:“顾小子,你说咱也修部书,咋样?”

登基之后,朱元璋倒也下令过让人修书,但可没有《永乐大典》这般浩繁,眼下听到这千古第一奇书的名头,他瞬间便心动了。

什么永乐大典,一点也不好听,不如叫洪武大典。

“不是,爹你这?”朱棣有些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