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升起,城市醒了过来。
休息了一晚上,夏先衍他们满血复活,他们早上出门后体验了江城过早,众人早上实在不习惯吃热干面,于是都吃的水饺。
吃饱喝足开工了,第一站就是过早小吃街附近的黄鹤楼。
黄鹤楼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东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最初是作为军事了望楼而建,用以守戍和观察敌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黄鹤楼逐渐从军事建筑转变为观赏楼,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诗作赋。
在唐代,黄鹤楼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极盛时期,许多着名诗人如李白、王维、贾岛、白居易等都曾留下赞美黄鹤楼的诗篇,其中崔颢的《黄鹤楼》更是千古绝唱,让黄鹤楼名声大噪。此后,黄鹤楼成为了华夏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鹤楼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的重建与修缮。据记载,仅在明清两代,黄鹤楼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清代同治七年(1868 年)重建的黄鹤楼,在光绪十年(1884 年)又毁于火灾,仅遗留下一个铜铸楼顶。
1957 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 年,黄鹤楼重建工程破土动工,新址选在距旧址约 1000 米的蛇山峰岭上。1985 年 6 月,重建的黄鹤楼正式落成。
夏先衍一行人登上了黄鹤楼,远望长江,武汉大桥如同巨龙过江,虽然楼高依然壮阔,但是离江甚远,长江也成了一条河的模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临江之壮观之景,也随着“黄鹤一去不复返”。
景色虽然与古代相去甚远,但这里的文化伴随着“华夏四大名楼”的名声留了下来。
黄鹤楼故址孕育的灵源,与现代黄鹤楼孕育的灵源,最后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通往长江灵脉的灵源之地。
与黄鹤楼公园一路相隔的就是,辛亥革命博物院。
辛亥革命博物院是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组建的博物院,是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所。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华夏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夏先衍站在博物院门前,缅怀这段历史。
脚下是这段历史所孕育的灵源,灵源之地正在不断的扩张,似乎有与隔壁灵源融合的迹象。届时这里将会形成一个T字形的灵源之地,成为长江灵脉的一个源头之地。
距离这里不到一公里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是风云1927年的重要见证,这里孕育出的灵源夏先衍已经在昨晚上岸后,探查过了,于是他们直接通过长江大桥去往河对岸的灵源之地。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与黄鹤楼所在的蛇山相对的就是长江对岸的龟山,而晴川阁就在龟山山脚下。
夏先衍一行人走过长江大桥来到晴川阁。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江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
明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 1547 年 —1549 年),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增建了晴川阁,阁名取自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中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的诗句。
《尚书·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