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各怀异心(2 / 3)

队伍前列一名将领挥舞着旗帜,口中大喊:"杜爷,我们是李爷派来送信的!"

杜松认出这人是李如柏的外甥巩登科,命令放他们进来。

巩登科噔噔噔跑上城楼,对着杜松抱了抱拳,说道:"杜爷,我家李爷派小的来送封信。"

杜松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

"杜大将军,小弟己率军攻克清河堡,代善窝囊透顶,丢盔弃甲而逃,明日一早弟将猛攻鸦鹘关。

弟己探明,鸦鹘关只有两千建州兵,鸦鹘关既下,奴巢赫图阿拉只有七十里之遥,纵马可到。

望杜大将军快马加鞭,早到赫图阿拉城下,你我兄弟同心,共克此城,共建奇功!"

杜松看完信,略一思索,对巩登科说道:"知道了,你回去跟李总兵说,我明日便会攻下界藩城,最迟三月五日便能兵临奴巢赫图阿拉。"

巩登科应了声"是",转身走了。

熊廷弼倒吸一口凉气。

那日出京城时,太子跟他说过,李如柏会诱导杜松孤军冒进,进入努尔哈赤伏击圈。

他当时不信,没想到竟是真的,而且这个杜松,一点脑子也没有,果然轻易上当。

太子可真是料事如神啊!

他忙问道:"杜总兵,杨经略不是约定四路大军三月九日会聚奴巢,合力攻城吗?杜总兵如果三月五日便抵达奴巢,比预定时间早了三四天,如何使得?"

继续阅读

杜松嘿嘿一笑,"杨经略一介书生,知道什么兵事?他在朝鲜就被倭奴打得满地找牙,如今又跑到建州来丢人现眼,我都替他臊得慌。

什么分进合击,纯粹就是瞎胡闹,道路远近不同,有的崎岖难行,有的一马平川,对面的建奴兵将众寡不同强弱不同,怎么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到达同一个地点?

他以为是在科场作文写字呢,想怎么摆布便怎么摆布。老奴要是个傻子就好了,搂着老婆孩子在炕上睡大觉,专等着我们四个去打他。"

王宣、赵梦麟哈哈大笑,"杜总兵,我们也想搂着努尔哈赤老婆睡觉。"

杜松骂道:"瞧你们这点出息,也不嫌努尔哈赤老婆太老了,你们啃得动吗?“

熊廷弼问道:"杜总兵,你既然觉得四路合围行不通,在沈阳为什么不说?"

杜松轻蔑一笑,"说了有用吗?这个妙计,可是经略大人会同巡抚大人、巡按大人制定,然后报兵部尚书大人审核,呈请皇爷批准了的,我一个武夫说得上话吗?"

熊廷弼一时语塞,杜松说的也的确是实情。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五军都督府基本废掉了,原属于五军府的权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兵部。

兵部不仅掌握了马匹、军械的调配,而且掌握了将领的考核,将领想要得到升迁,首先必须兵部点头。

武将地位骤降,文官地位猛升,就算是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名将,也必须在朝中找一个有力的靠山。

总兵是武将的最高职衔,但必须听命于巡抚或者经略。

文官们制定作战方略,武将们负责执行。打赢了,是文官们指挥有方;打输了,是武将们执行不力。不论多高的武将,总有文官压一头,既憋屈,又无奈。

熊廷弼也看出这种军制的弊端,主张给总兵以战场指挥权,巡抚、经略则负责钱粮筹集、军械制造等后勤保障。

但是,他的这种主张一提出,便遭到了满朝的抨击,说他动摇国本,居心叵测。

可是话又说过来,杜松作为一军主将,毫无全局观念,擅自行动,这也太离谱了。

李如柏一军,所走的路线是离奴巢最近,路也是最平坦的,如今进展也是最顺利的。

傻子都能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