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就主动登门,要了一桌客,程鸿的爸爸,也来要了一桌。虽然程鸿他们也是外来的,跟宋向文家里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但是程鸿和宋向文从小玩到大,两家有什么都能照顾着,家里面有多余的菜,刘二姐就让宋向文给程鸿家送过去。刘二姐觉得程鸿每天带着自己孩子上下学,挺麻烦人家的,请人家吃点自己家里种的新鲜蔬菜,一点都不多。
还有几桌客人,都是同族里面关系比较好的人要去了,中午吃饭,宋向文家里是不用愁的。
吃完饭,师爷率先带着两个吹喇叭的人来了。吹喇叭的人要在中午吃完饭之后吹几遍,为的是把在别人家吃饭的客人叫回来,通过喇叭告诉他们一声,该出殡了,都来人吧。不是同宗族的人,听到了喇叭声,也就知道了,下午该出殡了,在家里闲着的老人孩子亦或是大人,就出来看看,也算是送老人一程。
在上午的时候,灵车就布置好了,灵车就是拉着奶奶去火化的车,出殡当天要挂上一圈帷幔,帷幔上面画着龙凤,整体是红色的,点缀着金色的丝线和五颜六色的图案。在灵车前面,是一个类似于轿子的东西,需要四个人抬着,里面放着老人的遗照,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领着灵车,慢悠悠的走向东河东边的公墓。
封棺,两个壮汉拿着锤头,把几根手掌长短的钉子砸进木板里面,再把棺材底下垫上两根大木头,挂上麻绳,麻绳四个头,代表着棺材也是四个人来抬。抬棺材的人其实每个村子都有,没有人给他们发工资,也没有人证明他们是一项职业,但是只要村子里有白事,人们最先想到的抬棺人,肯定就是那几个。抬棺人最好是光棍,光棍的身子是干净的,大概是这么种说法,宋向文是这么想的。自己村子里抬棺材的四个人,只有一个他认识,住在东河附近,确实是个光棍,平常赶着一群羊到处吃草,宋向文得叫他叫哥哥。
遗照、装着小馒头的簸箕、棺材、金元宝、童男童女、要一趟一趟的送出门去。每次只拿一件,师爷领着,宋召华和二爷爷家的叔叔端着奶奶家炕上吃饭的木头盘子,除了棺材之外的东西被一次次放在盘子上。两个男人在前面端着,穿着白大褂,头上戴着白布,鞋子上沾着黄纸,领着后面的家属一次次的往灵车送。最后才是棺材,送棺材的时候,全部的主家人要跪在地上,亲儿子闺女,女婿、儿媳妇手里面一人拿着一根孝棍,孝棍上面也粘一张黄纸。
孝棍的说法,就是别让儿女们哭的站不起来,能够用个棍子扶着自己,别让自己倒在地上起不来,送不了爹娘最后一程。在出殡的时候,长子是有人搀扶的,搀扶的人大多是去世老人的外甥,手里面还要拿着一块瓦片,上面写着几个字,护在长子身前。但是其他的子女就没有人扶着了,他们得自己走,自己用孝棍扶着自己。
棺材被抬上了灵车,出殡的队伍就出发了。从宋向文家向南走,走到大路上向东拐,直接去墓地。这一路是漫长的,每走十米二十米的距离,两个吹喇叭的中年人就先向前,再向后吹响喇叭,把送殡的人叫停。
灵车前面都是男人,无论是儿子女婿还是孙子亦或是外甥,所有的男丁都在前面。灵车后面就都是女人和孩子了。喇叭先向着前面吹,前面的男人转身跪在灵车前面,这一路他们是随便哭的,没人拦着。喇叭向后吹,后面的女人孩子跪倒在灵车后面,她们也随便哭,哭的天昏地暗都可以。在女人后面,是村子里跟主家没有关系的村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都是自发来的,跟在灵车后面,不用跪拜,本家的人跪下的时候,他们站着就可以,也不用哭。他们可以一直跟着,送到宋庄东河的桥头,就自行回家,剩下的路就全是主家的人了。
走到桥头的时候,扶着宋召华的人会把手里面的瓦片用力摔在地上,啪一声瓦片碎屑四散。男人就甩开宋召华,大步向前走,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