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武曌(八)临朝称制(2 / 4)

念。他认为武则天参政,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可能会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因此,在公元 664 年,深感忧虑的上官仪,怀着坚定的决心,向李治提出了废黜武则天皇后之位的大胆想法。他在向李治进言时,引经据典,列举了诸多历史上,因后宫干政而导致国家动荡的事例,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李治在听完上官仪的陈述后,当即默许了这一建议。或许是李治,也对武则天日益增长的权势感到了一丝不安,又或许是被上官仪的言辞所打动,总之,他做出了这个决定,并让上官仪准备起草废后的诏书。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武则天埋伏在李治身边的那些眼线终于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们迅速而果断地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给了武则天。

得知这个消息后,武则天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和紧张。她深知自己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来挽救局势。于是,武则天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她对付李治的最后一招——一哭二闹三上吊。

继续阅读!

她泪流满面地扑到李治面前,哭诉着自己的委屈和无奈。她回忆起过去与李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她用温柔的语气提醒李治曾经给予过她的承诺,并表达了对他深深的爱意。接着,武则天紧紧抱住李治,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关怀。

李治被武则天的眼泪所打动,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他意识到自己对武则天的感情,并未消逝,而是被时间和琐事所掩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深爱的女人,他不禁心生怜悯之情。最终,李治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和防备,重新接纳了武则天。

这李治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情人,武则天姐姐再次出现。他那被压抑多年的情感瞬间涌上心头,心中燃起了对她的渴望和热情。武则天的出现,让他回忆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勾起了他心底深处的欲望。

此刻的李治,完全沉浸在与武则天的重逢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困扰。他无法抗拒这种情感的冲击,迅速陷入了一种迷醉的状态。然而,他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但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治只能将废后的主意,推托到上官仪身上。他深知上官仪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得力谋士,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而现在,他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这个责任,以避免自己受到太大的压力和指责。

当然,经过武则天这一闹,李治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想什么废后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而且,李治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武则天,他甚至有些害怕这个女人。于是,他决定用一种方式来弥补武则天——给她更多的权力。这样一来,武则天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李治则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

也就是说,武则天正式开启了垂帘理政的政治生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废后事件之后,每当李治理政之时,武则天便垂帘于他的身后。这一景象在当时的宫廷中,成为了独特的存在。

所有的朝政大小事务,无论其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决策,还是涉及民生细微之处的琐碎安排,武则天都能够深度参与其中。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或是提供些许建议的配角,而是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至于任用官吏这一关键事务,以及决定生死的重大权力,武则天也都能够一锤定音,拍板做主。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有抱负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面对需要决断生死的严峻局面时,她也毫不退缩,权衡利弊,做出了被认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抉择。

此时,年已 41 岁的武则天,已然大权在握。她举手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