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鱼龙混杂(3 / 4)

免额度从一品1000亩递减至九品200亩,外官减半,教官及未仕举人、监生、生员均为40亩。

这样的优免田额,是在张居正主持下制定的,优免额度还算合理。可是万历三十八年,在叶向高主持下《优免新例》出台,对《优免则例》作了极其恶劣的全面调整。

京官的优免额度,一品为亩,九品为800亩,一下子扩大到原来的四至十倍,

监生、生员优免田额由40亩变为80亩,扩大了两倍;

未仕贡生由40亩变为400亩,扩大了十倍;

未仕举人由40亩扩大为1200亩,竟然扩大了三十倍之多!

万历三十八年,正是国弊民贫的时候,却出台了这份《优免新例》,只会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很多小田主为了逃避赋役争相将田产投献诡寄在进士、举人名下。

毕自严接任户部尚书后,就曾私下向常洛提出,《优免新例》优免额度过大,使国家财源大量流失,还是恢复《优免则例》为宜。

但是《优免新例》惠及几十万进士、举人、监生、贡生、生员,已经吃到嘴里的肉,谁肯吐出来?

毕自严眼见朝廷财政枯竭,连军饷也发不出来了,可是他也只敢在太子跟前抱怨一下,根本不敢在台面上提出。

毕竟,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天底下又有谁敢公然和几十万读书人作对?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

常洛提出废除《优免新例》,所有人都傻眼了,太子向来不得皇上欢心,能有今日,他们这些人是功不可没的。

太子刚刚坐到监国的位子上,却反过来对他们露出了獠牙,这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

漫长的沉默之后,大殿中终于嘈杂起来。

"殿下,兹事体大,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殿下,一动不如一静,此事牵扯太多,还是慎重一些的好。"

常洛心中冷笑,那些整天慷慨激昂喊打喊杀的人,只是想把别人送到战场当炮灰,但是当轮到他们出钱出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露出他们最真实的嘴脸。

舍别人的孩子,替自己套狼,这是多么精明的算盘。

常洛淡淡道:"《优免新例》可以容后再议。你们一意主战,既然不肯出钱,那就出一份力吧。辽东苦寒,官员奇缺,你们谁愿意去那里任职的,就往前走两步吧。”

言官的主业是挑刺,不是做事,现在常洛让他们去做事,等着别人来挑刺,一下打到了七寸,很多人纷纷往后退。

常洛喝道:"你们不是说熊廷弼怯懦无能吗?现在给你们机会,你们倒是挺身而出啊!"

杨涟、左光斗、周顺昌、魏大中、缪昌期、袁化中、周朝瑞纷纷表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臣愿往!"

"臣愿往!"

常洛重重地点了点头,"很好!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国家多事之秋,你们肯到前线去,孤敬你们是条汉子!希望你们到了辽东以后,切切实实办几件实事,也好让世人知道你们不是空谈家,也不枉国家养士三百年。你们走的那一天,孤要亲自为你们送行。"

明朝的御史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他们品级不高,权力却极大,除了纠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的职能,还是三法司之一。

已经过刑部判决,大理寺复核的案件,都察院也能提起抗诉,要求重新审理。

在百官眼中,御史言官就是一群专门挑刺的人,一旦抓住把柄,就会连篇累牍地弹劾。

强势如张居正,也被言官们整得死去活来,几次挂冠求去。

御史不能弹劾皇帝,但一旦觉得皇帝行为不得体